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自然美观念.从“畏威”到“敬德”,代表了商周之际人的自然观念的转变;相应地,在原始先民的审美世界中诞生了从“尚力”到“尚德”的审美图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对于自然的人性化理解和对于自然的伦理内涵即善的意味的发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崇高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爱情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现实的爱情是以人的性本能为基础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爱情中的理想和想像 ,一见钟情是爱情中的直觉和意志 ,羞怯和嫉妒是爱情中更具非理性特征的情绪或情感。探讨爱情的非理性因素的目的是要人们认真地对待、正确地处理爱情中的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将"欲"区分为物质之欲和精神之欲,同时探讨了"欲"与"礼"乐"的转化及其审美意义.然而"欲"的审美品格长期以来被美学家严重忽视.应当重视"欲"对美学研究的意义,并深思其在现时代的转化及其历史的、文化的生成之途.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文化发展观涵盖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基本方针、基本途径、主体、动力和归宿等诸多方面。重新认识和反思他的文化发展观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阐释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问题上,“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实际上是走在同一条路上:我们只有回到马克思那里,马克思才能成为我们同时代的人;只有把马克思看作我们同时代的人,我们才能真正地回到马克思那里去。马克思思想中所透显出来的关注人类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博大胸怀、彻底的批判精神及其实践性思维方式,对当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要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将会对西部各民族之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提出要注重研究经济利益、资源分配、民族意识、宗教意识、风俗习惯等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通过经济、文化、法制、教育诸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各民族发展,巩固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代礼乐制度对于维系和稳定周人的血缘宗法社会结构及其统治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了春秋时期面临严峻挑战,史称"礼坏乐崩"。为了挽救时代困境和王朝危局,孔子通过"承礼启仁"、"以仁释礼"等一系列工作,对礼乐文化重新加以创造性的解释。孔子的贡献一是深入反思并激活礼的内在精神,二是对于礼乐关系及其各自的文化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孔子对于礼乐文明的创造性阐释,构成了华夏礼乐文明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的逻辑转进过程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幸福简论     
幸福是一个关乎人的存在及意义的总体性范畴。它不仅是一种理想、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存在状态,此三者彼此影响、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幸福的完整意涵。今天,获取幸福不仅需要具备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调适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丰富的感受力和敏锐的发现力。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诗教思想是对“诗教”传统思路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空前的革新。孔子重新整理和删订了“诗教”的教材,针对贵贱、贫富、善恶、性情等可能存在差异的不同对象,实行因材施教的启发诱导式的教育。孔子的“诗教”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欲"在心物之间--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修已思想之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清 《江淮论坛》2004,(1):97-102
先秦儒家人性论肇始于孔子.孔子谈人性,采隐性而不是显性、间接而不是直接的方式;本文通过对<论语>文本中"欲"的概念的厘清,指出正是同时涵摄物质之"欲"和心之所"欲",然其本身又浑然不分的"欲"这一概念,构成了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从而规定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方向.孔子人性论的实质,即以此浑然不分的"欲"为性.此后,孟子以心之所"欲"为性,主张性善;荀子以物质之"欲"为性,主张性恶.由此形成了先秦儒家人性论丰富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孔孟荀还提出了各自的自我道德修养的进路,即修己思想,从而对中国文化生发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