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方纲作为清代乾嘉诗坛领袖之一,很注重示人以作诗途径.他在细致梳理文学史之时,对清诗的出路表示忧虑,并以修正王渔洋诗学理念和接力其诗坛地位的气魄,为清诗找到了一条出路:内容上“以学入诗”,切合清人学问背景和生活实际;方法上主张“切实而作”,以结束“神韵”末流空虚之弊.  相似文献   
2.
翁方纲尚未及用一个术语概括其全部诗学,三个核心概念"肌理""正面实作""事境",实乃相互依托但无法替代的关系."事境",须从"正面"入手,以"肌理"承接之法出之.这个思路拯救了"神韵"说重视"远"和侧面烘托导致的"虚".翁方纲追溯"格调"和"性灵"二说主要弊端的源头,通过批评明七子和南宋杨万里来进行诗坛纠谬.他的主张,并没有超出传统诗学,实是传统诗学的完美调和者.  相似文献   
3.
唐芸芸 《云梦学刊》2011,32(1):99-102
黄庭坚学杜,历来学者都十分关注。翁方纲重新加以考究,以“逆笔”命名,并为其诗中用典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没有贯彻他所透析的“逆笔”之术,翁方纲自己的诗作则多成了典故的罗列。  相似文献   
4.
唐芸芸 《学术界》2023,(11):158-165
通行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说,其基本项为脱离政教、文体细分、发现审美特性并自觉追求等三个方面。细究之,情感、辞藻、声律等审美特性指向的其实是“杂文学”。其中辞采的部分因素和情感表达以文体细分为基础,而声律、偶对、夸饰、用事、练字等因素,则以当时各文体共同的创作方式——骈体为基础,追求的是共性,特别是声律的讨论并未与文体细分结合,于是“文体细分”与“发现审美特性并自觉追求”两个基本项之间产生分离力。基本项与后世文学兴盛的关联有限,导致“自觉”的命题缺乏自洽性。“文学自觉”说是一个伪命题。究其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新出的某些重要文学现象的探讨不够,同时对传统诗教的核心观念也缺乏接续性思考。其将讨论的重心转向创作主体和创作过程,特别是创作技法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上,归根结底是一次极富热情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清代唐宋诗之争是关乎诗歌本质、诗歌与作家、诗歌功用、诗歌流变、诗歌批评等一系列主要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些主要理论问题首先集中体现于杜诗、严羽《沧浪诗话》、宋诗和竟陵派。清代唐宋诗之争绝不是简单的师法策略问题,而是对诗言志、性情之正、辨体、温柔敦厚、正与变、学问、赋比兴、穷而后工等传统诗学概念的价值定位,这些概念又可以以文学史观和诗人主体为出发点建构逻辑关系。诗学核心概念温柔敦厚所面临的困境及阐释途径,便极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重复研究、研究重心过于集中等问题,原因之一是研究者在方法和视野上存在误区,其中主要有学术研究的惯性、价值判断替代、概念游戏、走不出的“西方镜像”等。研究者当避免以上误区,在文学、理论、思想、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观照,以展现古代文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翁方纲是王渔洋的再传弟子。他从渔洋《七言诗歌行钞》中选出三昧之诗,予以分析。并认为渔洋仅以冲淡寂寥为三昧之旨,是不全面的,三昧当有万法,遂将三昧之旨扩大到各种风格,以王维的平实叙事和杜诗为万法归原处,由虞集诗之例,将从学问得出的实地与三昧联系起来。这次尝试,是翁方纲由渔洋神韵说走出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8.
翁方纲作为清代乾嘉诗坛领袖之一,很注重示人以作诗途径。他在细致梳理文学史之时,对清诗的出路表示忧虑,并以修正王渔洋诗学理念和接力其诗坛地位的气魄,为清诗找到了一条出路:内容上"以学入诗",切合清人学问背景和生活实际;方法上主张"切实而作",以结束"神韵"末流空虚之弊。  相似文献   
9.
向来关注翁方纲的学者,都绕不开他的“肌理”说。通过梳理二十世纪以来对“肌理”说的专门研究,发现自郭绍虞先生将“肌理”定义为义理与文理,并将其他概念都整合在二者之下,后来的研究者都没有脱离这个思维定式,因此,整个“肌理”说研究,一方面出现简单概括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完美解释翁方纲诗学的其他概念,又在阐释其他问题时忽视了“肌理”概念的形成时间,导致出现错综的情况。近来研究者对“二元论”的苑囿有所突破,但对“肌理”说内涵和地位的认识仍不足,而翁方纲诗学在清代诗学史上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最终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吟咏性情"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传统命题,而翁方纲的诗歌被指责缺乏性情,实则其在理论论述中,对"性情"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用"缺乏性情"来批评"格调"和"神韵",要求与创作主体当下的情感切合,即"真";而情感之出,强调对"事"本身的,即"正面"的摹写;并最终归为温柔敦厚的诗教,特别强调忠孝问题,强化了最传统的诗言志观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翁方纲用"事境"概念将"性情"与"学问"联系起来,成功地解决了学问入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