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张道俊《〈说文解字注〉古韵订补》在材料收集、研究方法、理论阐述方面多有创新,针对前人的研究具有补缺纠谬之功,进一步丰富了古韵研究,乃《说文解字注》上古韵科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作为中古汉语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文言韵语兼有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双层功用,颇具审美与认知双重价值,《文心雕龙》有可能、有必要作为中古汉语的研究对象。将《文心雕龙》作为中古汉语的研究对象,宜以《文心雕龙》复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语法、修辞、逻辑的有机结合作为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法典是典型的书面语,法典不同于词典,法典是语境中的文本.法典建构,是兼顾了法典理解和法典适用的修辞行为.语境是法典建构的重要动因.如果我们把文本语境分为宏观语境、中观语境、微观语境,则篇章语境为宏观语境,段落语境为中观语境,句子语境为微观语境.只有着眼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才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构和理解法典.建构法典时,充分考虑语境的功用,有助于法典的缜密和完善,理解法典时,有意识地关注语境,有利于法典的适用.  相似文献   
5.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的学术话语建构颇具中国特色。《中国修辞学》鲜明的民族性与杨树达的基本语言文字运用观相契合。从标题的言简意赅可管窥《中国修辞学》的整体语篇特征。现代语境下,以文言语词作为元语言,是《中国修辞学》话语建构的基本语词特征。《中国修辞学》学术话语的民族性、体系性、辩证性、创新性可以给当下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某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伤逝》常读常新,可以从普遍语用学所关注的意义、体、时、人称等方面重新解读诠释《伤逝》中交往主体的主体交互性。《伤逝》其实描述的是普遍语用学背景下基于主体交互性的对话的“伤逝”。和谐地对话,在对话中正当、平等、真诚地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交往主体间消弭误解、化解危机。人际和谐离不开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7.
词语交叉对释法利弊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交叉对释法是词典释义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种释义法有利有弊。本文着眼于被释词 (词条 )、释文 ,具体分析词语交叉对释法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就被释词而言 ,文章从其词性、词条的来源及其受语境的制约程度、词的构成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利弊。就释文而言 ,文章认为使用词语交叉对释法在释义简洁、明了的同时 ,易出现循环论证、主观随意性大、堆砌词语等弊端。  相似文献   
8.
张春泉 《学术论坛》2006,(11):181-183
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胡适的“超功利”教育思想雄辩地说明了素质教育的超功利性,这对当下教育界尤具启示意义。教育不能显性和隐性物化,不能重实科而轻文科。宜重视教育对象个性心理结构的全面完善,学生在选科择业时应重视“个人兴之所近,力之所能”,而不必刚性适应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9.
语词组合在具体微观环节上是呈线性延伸的,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线性组合则有时呈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非线性特征离不开语境。语符的表达往往是诉诸线性组合完成的,但是语符的理解则不尽然,它有时需要以非线性的方式理解,形成理解上的"循环",表现出线性组合的非线性特征, 体现出表达和接受的动态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春泉 《学术论坛》2005,(2):138-142
修辞是一种"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为价值取向、以语言为美的载体的关于美的艺术。修辞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为审美价值的实现。由语言到言语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形成特定的语言美,是为有效修辞话语的特质。有效修辞话语的审美效果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性。所有这些使得修辞审美体现出一定的人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