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特别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结合高校社会工作学生能力要求,针对其培养现状,提出了以课外能力方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并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了该模式的优势和作用,分析其中的不足,对该模式的实施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区合作治理何以可能的问题,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一直处于主导性地位。该范式倾向于从宏观结构层面分析国家、社会元素在社区治理场域中的二元性(张力)逻辑:一方面强调社区“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属性,另一方面强调社区“作为社会自治单元”的性质,二者共同体现了对“社区”的方法论关怀,而忽视了“社区”的本质意涵(本原性意义),因而缺乏对社区治理的深层机理加以分析。本文从“嵌入性”思想和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出发,构建了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新型分析框架,即“嵌入性治理”视角的提出,意味着“社区嵌入社会”是国家(基层地方政府)、居委会(准行政代理)、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力量)、社区大众等多元主体进行社区合作治理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嵌入性治理”可以被视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一种本土化分析理路。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沦为一种“治理术”,而应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回应社区需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这促使我们从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的技术型塑转向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关注.通过反思性地批判了现有关于上述议题的理论范式及其限度,笔者借助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和社会保护理论,尝试从社会公正、社会理性、社会保护和社会团结等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理论内核,以作为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能框架.同时,要实现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重塑,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将“社区”视为社会工作与社区大众互动的实践场域,重构“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探寻社会工作的“社会”真意.这是社会工作之于中国语境所需具有的“社会想象力”品质.  相似文献   
6.
民政部提出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战略决策,为我国社会福利发展趋向奠定了政治基础。此后,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成为国家和学界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重要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当前和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的主导社会福利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回顾和评价我国儿童社会福利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从福利对象、原则、理念、内容、政策体系、以及责任主体等六个方面建构我国适度普惠儿童社会福利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其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上海第一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乐群社工服务社成立以来,我国大陆地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以下简称组织)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式注册登记的组织大约有600余家。即便如此,组织发展总体上仍然呈现规模不大、专业化不足等问题。同时,关于组织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8.
医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专业和学科,是建立在专业理论和专业实习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文章从笔者所在院校已开设6年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出发,分析了医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的现状及问题;同时,也阐述了其在不断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最后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医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建设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取得颇多成就之际,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建构,是实现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目标的关键路径。基于此,对当前学界关于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反思,显得尤为必要;同时,提出“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专业自觉”、“制度自觉”应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S市四家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深度的调研与访谈,分析了S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基于技能/技能形成理论,本文构建了“行政吸纳—教育引领—职业培育”的分析框架,发现当前S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呈现一种“未完成的技能形成”的技能样态。这种技能形成样态具体表现为:政府对技能的吸纳与异化、教育未能对技能进行有效生产,以及缺乏良好的社会工作职业环境。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深层机理在于,外在制度环境与体制强大力量使得高校、职业与政府之间未就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形成这一议题达成共识,缺少跨界整合的实践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迈向“技能为本”职业技能形成的生产转向,包括可信承诺、互构生成、战略构成和精神气质四个理论命题,具体而言包括营造职业技能长期积累的稳定环境、推动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建设、强化技能证书体系的质量建设、弘扬职业技能中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