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肖艳丽  朱全国 《理论界》2009,(3):162-164
语境是理解意义的关键,语境观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对意义的理解.从隐喻的视野中理解后现代的语境观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深刻理解隐喻为何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意义理解不可或缺的部分;二是可以充分了解后现代语境观以及其与现代语境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局限在词的范围之内,瑞恰兹则把隐喻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同时,他把语境的概念放入到隐喻研究中,从而为隐喻意义的探讨和限定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喻研究的一系列的术语。布莱克继承了瑞恰兹的研究,并将其理论更加深入一步,提出了焦点与框架等概念,从而使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得到完善,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实践中,围绕着隐喻形成了谱系。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之一,依据相似性所形成的隐喻的不同样式,构成了隐喻的内部谱系,即原始隐喻、隐喻、明喻、譬喻;依据相似性与毗邻性之间的对立,形成了隐喻的外部谱系,即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存在。隐喻的谱系与文体之间具有对应关系,隐喻的内部谱系分别与神话、谜语、寓言、童话相对应;外部谱系中,隐喻与抒情诗相对应,转喻则与叙事诗以及小说、戏剧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一个二重审美场的构建 ,由这个二重审美场形成“境”。通过这种构建 ,达到对人生、宇宙的领悟和反观 ,产生强大的认识作用 ,从而具有巨大魅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感知是图像意识产生的基础,从感知出发,胡塞尔的图像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即建立于感知上的图像意识、建立于想象基础上的图像意识、在想象基础上产生的对对象的整体把握的图像意识。胡塞尔在讨论话语形式时总是强调形象化,多次将其放到图像意识的讨论之中。胡塞尔对话语形式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图像意识,并且可以从三种话语表述形式中分离出三种不同的图像表述方式:象征性图像表述、现实感知基础上的图像表述、类似于现实感知基础上的图像表述。正是在这种对比关系中,语言符号意识与图像意识显示出区别:在语言符号意识行为中,认识行为与直观行为的结合使语词成为意向的统一体并进而产生意义;在图像意识行为中,人们首先面对的是一些形象化的元素。图像意识行为强调相似性的作用,而语言符号则不强调相似性。语言符号与构成图像的符号在立义方式上不同,前者依托于相邻性,后者则借助于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庐山别墅,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美学特征而言都是庐山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庐山别墅的美学价值是从实用价值逐渐发展而来,并最终形成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庐山别墅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形式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以及形式中所体现出的当代审美观念的追求.从美学观点来看,只有到了当代,庐山别墅的形式与内容才真正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朱全国  缪九花 《理论界》2010,(4):138-139
语言学转向后,对于语言自身认识的变化以及对语言不同方面的强调直接导致了研究方法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属于形式与结构的研究。但是从具体的层面看,这些研究方法又各有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对于具体的语言观念所引起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朱全国  肖艳丽 《理论界》2009,(11):124-127
在西方,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争议的中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除字面义外是否有隐喻义的存在;二是隐喻的表现义与认知义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同一般的文学话语理论一样,意义总是在话语中呈现出来,对话语意义的理解总是从语词方面入手,进而达到对整个话语意义的理解。隐喻义在字面义基础上产生且不同于字面义,隐喻义分为认知义与表现义,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义主要通过其表现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隐喻产生于事物之间的结构对比,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则体现为语词不合常理的并置。不合常理的语词并置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动力,语词替代使隐喻的话语呈现出新的意义与惊奇的美学效果。隐喻语词张力的消失其是走向日常语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