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话语是指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表达形式。这种学术话语的形成和发展旨在从根本上打破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一系列术语、概念、范畴的形成,在学科理论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言说体系,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使得中国比较文学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第三阶段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诺斯托罗莫》历来被评论家认为是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寄寓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康拉德的道德观入手,回到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结合小说的叙事艺术,挖掘小说主人公诺斯特罗莫和高尔德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不断堕落的伦理学意义,揭示人类道德堕落的严重后果,表现出康拉德深切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3.
詹姆逊从其“第三世界文学”观出发,对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强调第三世界文学与第一世界文学的政治性抗争,前者具有的“民族寓言”的性质,凝聚着强大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他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的本意被曲解,应该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接触的角度来看待来重新审视“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应该是积极地介入和贯穿每一个民族语境,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民族环境或民族文化之间接触和交流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泛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开设泛读课。阐述了泛读课的课程安排、材料选择与教学实践,并分析了泛读教学中必须要处理好阅读策略、词汇、听说读写和文化背景知识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明的产生和演变已历数千年,业已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彼此之间处于一种辩证联系的关系。方汉文教授的《比较文明学》将“新辩证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以开阔的理论视域和翔实的史料评述了不同形态的世界文明及其特质,探析了比较文明学的基本观念与理论体系,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建立起同一和差异的互动观念,促进世界文明的对话与融新。  相似文献   
6.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克隆人,凯茜等人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一直在试图发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以图建构起自己的真正身份.石黑一雄试图揭示出克隆人的身份的暧昧与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同危机问题.从凯茜等克隆人内在的身份焦虑之缘由和身份建构过程入手,研究克隆人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及其命运归宿,试图揭示这部小说本身所蕴藏的哲理上的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巴西曾经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起源时期的巴西文学深受宗主国葡萄牙文学的影响,几乎是葡萄牙文学在巴西的翻版.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结合丰富的文学史料和作品分析了16~18世纪之间巴西文学和葡萄牙文学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想象力是康德美学思想体系美意象和崇高感中的作用,以及作为一种内心能力在构成天才的重要地位,试图说明想象力在康德美学体系中所占有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有效教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该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如学生的认知态度及学习参与情况、师资问题、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从主客观方面指出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学生的认知态度出现偏差和学习参与度低,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缺乏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时不足,部分教材陈旧,有些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师资缺乏等。并据此,提出了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该课程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充分整合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个人视阈,回顾了台湾从20世纪中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开端,以及比较文学学会的建构、大学中的院系设置和相关的研究出版状况.随着台湾比较文学影响力的加大,"汇文网"应运而生,成为岛内以至两岸三地比较文学研究者们的重要的资源支持.并从参考书目与图书馆应有、语言文学和文化、翻译和比较文学,以及中国学派等四个方面对台湾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