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杨建海 《兰州学刊》2012,(9):100-105
我国个人账户建立十多年来,一直为账户的"空账"运行所困扰,虽然政府极力推动账户的做实工作,但至今效果不佳,个人账户基本上还是处于"空账"状态。鉴于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名义账户和个人账户的转制背景及其实质分析,比较了我国个人账户制面临的困境和名义账户制具有的制度优势,指出我国个人账户向名义账户转型是一个明智之举,并论证了这种转型的可行性。最后,建议将我国现行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转型为名义账户制。  相似文献   
2.
杨建海 《理论界》2012,(5):168-170
在传统中国,农村老人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在社会变迁的冲击下,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笔者认为,造成农村养老困局的表层原因是孝道伦理的滑坡,而深层次原因却是农村老人缺乏可供交换的养老资源,因此,建立普惠性的养老津贴是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困局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和漏洞,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开目前的困局,早日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本文从分析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入手,提出了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新的模式——国民年金和名义账户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权利补救制度是依据争议双方身份的不同而设计的,分为劳动争议仲裁处理机制和行政争议处理机制。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忽视了社会保险权和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行政途径进行救济。对于现行行政争议处理机制,应该精简供劳动者选择的备选程序,充分发挥行政内救济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孝”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以“孝”的历史变迁为纵轴,以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为横轴,全面分析了“孝”的起源、演变及其当代转化。自殷商的祖宗崇拜产生“孝”为始,经周代为利于宗法统治而将祖先崇拜向人伦秩序转化,到孔子把“孝”与“敬”、“养”、“礼”结合起来,才完成孝道的伦理构建。后经汉代“移孝作忠”的发展,“孝”的含义不断得到扩展,由调整自然亲情的伦理秩序转变为具有政治教化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功能的普遍道德。此后一直到清末民初皆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民间所认同。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孝”,在面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冲击之时,也不得不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转化。提出孝道伦理应顺应时代变迁的要求,由原来适应家族主义的传统孝道转变为适应个人主义社会的现代孝道。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养老金制度的起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海 《兰州学刊》2012,(2):72-76,87
现代养老金制度源于西欧,各国制度诞生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运动思潮、利益团体的主张、政党政治影响的力度殊为不同,导致了各国养老金制度模式和形成时间的差异。这种小同下的大异产生了养老金制度模式的国别差别,直接赋予了养老金制度起源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