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视域设置了过去凭啥活着、现在怎样活着、未来如何活得更好三个时段的维度问题,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散文体和韵文体结合,对于族群起源有着自身特有的生态想象;活态仪式的善待万物展现了和谐的生态实践;诉求自由、探求真知为未来向好的生态建构——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诗意生活感性的、审美的呈现为民间文学的艺术创造,以其特有的神话、传说、歌谣、仪式等成就了稻作文明——“那[na^2]”文化生态叙事。  相似文献   
2.
冯智明  杨树喆 《民族学刊》2012,3(6):22-27,97
对生物性与社会文化性的讨论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命题之一。从这两个层面去看待家族和民族,既避免了封闭的阈于血缘和文化等传统特征的研究,又避免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过度突出家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倾向,从该二元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人类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家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揭示二者的相似性,有助于重新思考文化生产、文化再造、家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壮族民间师教因其神职人员或宗教职业者称为师公而得名,何以称师公?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汉族古代祭祀中的"尸".本文通过运用地方志上的种种记载与壮语语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认为师公之"师"乃壮语sae的音译词,与"尸"毫无关系,其本意是"能说会道的人"或"聪明的人".  相似文献   
4.
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生态村是对民族 ,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研究和开发的一种最新型的模式 ,是一个国家多种文化的一种“新保护神”。文章在论述民族文化生态村对民族文化研究、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的基础上 ,阐述了在龙脊建设壮族文化生态村的有利条件 ,以及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壮族师公又称“三元教”或“梅山教”,是一种在原始“越巫”的基础上整合傩、道教、 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因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民间宗教。近年来,壮族师公以其独特的内隐意蕴和 外显形式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是作者为了揭开师公渡戒仪式的神秘面纱而实地考察的真实记 录。  相似文献   
7.
史诗之谜与族群记忆——汉民族没有史诗的深层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诗作为一种韵文体神话作品在我国的许多族群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占我国人口多数的汉族有无史诗,却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作为族群的一种集体记忆, 史诗的形成与族群的早期历史密切相关.族群记忆的多元化和以书写记忆为主的存储方式,以及汉族知识分子对民间口头记忆的消解和重构是导致汉族族群未能形成史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表现民俗的方式有四 :(1)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2 )方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的内容 ;(3)方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 ;(4)方言单位折射出民俗的风貌。由于方言与民俗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 ,有必要建立起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方言民俗学 ,以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地位已基本确立,民俗学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民俗学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层次日益深入,质量日益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方法论也正逐步形成.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民俗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宣传与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2)基础理论研究虽说有了长足发展,但远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3)民俗学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研究机构不够健全.  相似文献   
10.
古代少数民族文论是中华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民族与审美特色与汉族文论相融相进,二者在宗教意识、思维方式、审美心理、载体表现、文艺功能、叙事表达等方面的族别研究有着鲜明的不同,古代少数民族文论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学术价值,因而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