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华华 《兰州学刊》2009,(1):165-168
公共危机管理一般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三个阶段,分别具有危机治理前的预防预警性、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危机治理后的转危为机性特点。其中,最关键的阶段是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因为绝大多数的公共危机是难以通过预防预警性来避免的,而没有危机治理中的事态控制性顺利实施,则危机治理后的转危为机性就会“落空”。以汶川震灾治理为文本,确定以人民生命为本的政策目标,权威、组织、信息、制度、科学、舆论、治理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系统发力,能够实现对公共危机的综合治理,控制危机事态恶化,化危险为机遇。  相似文献   
2.
运用价格杠杆,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必然要求继续深化价格改革,理顺城乡价格关系,将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与运用价格杠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消除制约城乡和谐发展的价格障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公共产品供给和小城镇建设,不断降低农民在城乡的生产生活成本和发展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中非理性的土地征收行为,容易给城市建设的"品质"留下"经济隐患"和"社会风险"。温州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模式,既有"自下而上"民众诉求"抛砖"的推动,又有"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引玉"的改革,其典型特点是回应被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失地群众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温州征地模式,既有其成功的独特性,又有可以推广的普遍性,科学总结温州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和谐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为政策基调的"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快速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由于利益分配矛盾凸显而带来相应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冲突."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土地管理法》与《宪法》及《物权法》之间的衔接矛盾以及土地征收政策效果与城镇化目标之间的政策悖论,在运行机制上则体现为政府(开发商)与农民之间只有"自上而下"的单向对话机制以及对土地征收"行政强制"的约束和监管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有经济能力对土地征收实施更高水平的社会赔偿,土地征收模式应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指导下向以"保护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权益"为目标的"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转型升级."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的建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公正和对话机制的公平,需要修订征地补偿政策,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征收社会赔偿政策体系,并建立和完善"公示—反馈—公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及"农民—政府—开发商"合作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人民的拥护和信仰的前提是良法公正的实施。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新常态下,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力保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根基。社会公正视域下,努力推进司法活动利民化,强化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仰性;全面推进司法活动民主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程序的理解性;科学推进司法制度规范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结果的信任性;积极推进司法案件公正化,强化公众对司法行为的依赖性;加快实施司法主体职业化,强化公众对司法主体的监督性;合力建构司法文化立体化,强化公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同性,可以有效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谱写中国梦的法治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改革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驱动和"民众诉求"推动两种。温州"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其典型特点是政府回应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从温州征地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本质是"民众诉求"推动与政府"回应改革",具有民主性、回应性、责任性特征,有利于化解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后备军。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如何创造性地开发青年大学生这一人力资源,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对高等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接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定的乡村崛起模式理论的指导。华西村、南街村和大邱庄的经验,既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又有可以普遍推广的共性。本文研究了这些不同发展模式的共性,科学总结了它们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模式值得注意的五个方面,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基于众多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而产生的集体认同意识,展现了各民族对共同历史记忆、国家政治体系、中华文化一体性的认可,对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与一般青年共有的国家认同感,也有着反映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环境、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因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而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在国家认同的表达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与冲突。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表达的中介形式,对民族、政治和文化场域的共同认同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高度嵌合。所以,以民族、政治、文化等实体要素构成的"场域集合"嵌入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教育,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裂变公开与守规绩效兑现是建构社会信任的充要条件。从信任建构的二维性出发,农村党组织通过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取信于民",可以破解"中央很好,村干部很坏"的社会怨念。"未富先污"的山联村成功转型"美丽乡村",富含农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的社会治理经验。从山联村经验来看,互联网时代农村党组织一方面应选培具有"新能人"特性的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健全农村党组织"上下级"关系协调的日常制度,增强农村党组织长期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夯实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应整合信息公开的"互联网+"模式,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治村政策,"有诺必践"兑现村民守规绩效,创新农村事务合作共治,实现互联网时代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