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严治党实践中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及其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形态是:碌碌无为"庸"、敷衍了事"懒"、不敢担当"避"、消极怠工"散"。造成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成因主要是:从严治党力度加大,引发不良心态和本领恐慌;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革命意志衰退;领导干部选任、考核、淘汰等体制机制存在短板;受不良文化因子及传统心理积习影响,缺乏担当精神。规制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以强化纪律约束为抓手,突出能力建设,做实关爱体系;以解决思想问题为根本,树稳理想信念,筑牢宗旨观念;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基础,健全选任机制,规范考核体系,畅通淘汰渠道;以营造文化环境为重点,清除"为官不为"的不良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2.
“五四”精神由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第一层面是“五四”精神的内在本质,主要由“五四”精神的核心点与精髓构成;第二层面是“五四”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不怕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改革创新的精神、与为民精神等。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应结合时代的变化,从“五四”精神的上述两个方面入手.切实发扬传承好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3.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形成发展历程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探索中占有突出地位。延安时期,毛泽东主要从功能维度、方法维度、实践维度三个维度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了发力性探索。目前,在反对“四风”的新形势下,认真研究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探索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个探索维度,对“四风”问题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现权力运行从集权性监督向民主性监督转换;实现权力运行从随机性监督向制度性监督转换;实现权力运行从封闭性监督向开放性监督转换;构建新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以其全球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迅速得到发展,这也使我党党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党能否驾驭高科技时代赋予的挑战和机会,抢占网络阵地的制高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党建网站的认知、把握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企业保卫工作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企业的财产安全与经济效益,关系着企业全体员工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保卫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培养保卫人员的责任感,有利于建设一支严谨、负责的保卫队伍,对企业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主要探析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保卫工作的重要影响之所在,并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延安时期,毛泽东着力从功能、方法以及实践三个视角对党内民主进行了有益探索,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系统提炼和总结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党内民主探索的三个视角,对新形势下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折历史关头,毛泽东于1948年9月20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重大决定.该决定内容集中、言简意赅、分析透彻,所阐述的主要思想是:论述了健全党委制的重要性、规定了党委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要求健全完善党委会议制度、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不可偏废.今天重读《关于健全党委制》一文,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及“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仍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谐、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和谐的环境,能够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法治条件,能够巩固和扩大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实现的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刻不容缓,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科学制度作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党和国家的职能,是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监督薄弱,为什么?党员的权利未得到切实保障,是党内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