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学伟 《学术月刊》2022,(5):128-140
文化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中的翻译活动。不同文字间的学术交流本指望通过语言转换实现对源语地文本之理解,却因母语特点而不能得到忠实的再现。无论是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努力向西方世界翻译儒家经典,还是严复等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向中文世界翻译《天演论》及一系列西方概念等,其翻译中的文化策略与自我矫正造成知识本土化之发生。所谓翻译的对等性,应具备跨文化语义上的一致性。由于自然科学在其学术共同体中建立了共同的符号系统,故实现了这一点。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翻译活动始终面临创造性反叛,使源语地的文化观念或文本中的原有立场、内在框架与基本假定在转译中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之最重要的生活理想之一,就是实现个人从共同体向国家的跨越,即通过其紧密的社会网络来进入官僚体制.这种生活之路之前提,同中国社会结构设计上的"官"与"民"之间的鸿沟以及功名之路有因果关系.由于中国社会不鼓励个人奋斗,因此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人与地方的促成,进而跨越成功者也让家人和地方分享他的荣耀与资源,从而构成了一种共同体与国家相互交织的运行模式.其中,官本位与家本位是社会的双重现实与价值基础,个人名利及其分享成为社会网络建构的方式与运作的方向.而这些特征将会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不同类型的社会交换,并产生出积极的关系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功地举办奥运会及中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出现了一种声音:这就是中国的崛起,而且是和平的崛起。崛起的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姿态,显示了中国在世界上日渐显现的重要地位。无论在政治、军事、能源,还是在市场、消费、环境等方面,目前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要看中国怎么做。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华中说,美国不但不遏止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心理学是在对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中逐渐生成的,因此它在研究方法论上具有很强的实证主义倾向,并影响着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但本土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的引导下所进行的本土研究,却往往误解和肢解当地人的心理和行为。其实,受中国自身的文化预设、社会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本土方法论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其中所包含的整体论思维、引导性概念及类比推理等对本土心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关于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为个人主义抑或集体主义的困惑,源于学者一直受一种二元对立范式的指引而欲图对这两种相反的取向做出取舍。从社会学中有关家庭结构的比较,可以演绎出中国人在社会行动上呈现的复杂结构。这一复杂结构由家长权威、伦理规范、利益分配和血缘关系四个变量之间构成的制衡关系所组成,它使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不宜用任何一种单一的取向来概括。因此,只有打破原有的二元对立范式,才能深入系统地解释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才能真正认识中国社会及其变迁方向。  相似文献   
6.
翟学伟 《社会》2019,39(5):127-161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家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行动并对社会产生真实的影响与建构。孝的本意在于事亲,但儒家将其同仁连接,进而成为仁的实现路径。至此,从仁至孝,可以看作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因“报本返始”的含义而构建起的天人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运行方式即是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的角色化。其基本核心依据在于其关系设置上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歉疚与报恩。孝一旦运行,会导致中国人将整个社会生活集中于家族谱系、社会温情化、伦理导向、关系网络、权威至上等方面,进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孝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传统。虽然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其主导性已经式微,但其社会底色依旧。  相似文献   
7.
诚信、信任与信用:概念的澄清与历史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界关于诚信、信任与信用的讨论很多,但基本上没有建立于一个清晰的概念划分与研究视角之上,进而导致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讨论焦距含混,从而无法应用于社会和经济建设。为了厘清诚信、信任与信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必要对相关概念的使用问题、所涉及的学科进行深入分析。但问题的解决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有必要从中国学术视角对上述概念进行整合,明晰它们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从而为更好地推进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学伟 《社会》2014,34(1):1-26
随着信任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信任的含义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越来越复杂。如果回到常理及其文化中来讨论信任,它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可分为无约束机制的信任和有约束机制的信任,并在文化意义上导致信任地带的位移。在中国文化中,信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发生可疑时而形成的中间地带,可细分为放心关系和信任关系及无信任关系。其划分原因源自中西文化对人性及其社会依赖性的不同假定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关系网络偏向或制度性偏向。由此,信任的本质是社会成员在面对社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时体现出的对自己依赖对象所维持的时空性特征。以这种框架来重新处理以往有关中国社会信任研究中的争议和困惑,很多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10.
翟学伟 《中外书摘》2009,(11):24-25
在我讲授“中国人社会行为分析”的课堂里,有几个过来旁听的同际交换生。一天课后,有一个外国学生追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谈素质?无论出了什么事,总是回到素质上来。似乎中国现在各种问题都同人的素质有关,我到处听到人们说什么公务员、企业主素质差,什么教授、学生、领导、员工素质低,市民、农民工、农民等素质更低,这是什么意思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