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搞好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有助于国家战略的落实、高校功能的实现和个人抱负的施展。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统战工作中存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不够健全以及统战理论功底不足等问题。要加强统一战线工作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进一步加大对党外人才的培养使用、进一步加强统筹指导,形成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性是善、是恶还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争论古今有之。其中,康德曾就“人性善恶”问题作出了深刻探究。他将人性细化为三种向善的原初禀赋和三种不同层次的趋恶倾向,并认为“善的禀赋”与“恶的倾向”共居于人性之中,故“即使是在最好的人这里,都提出了恶的倾向”。他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从宗教的角度加以阐述,旨在让宗教理性化、纯粹化和道德化。康德强调“道德的宗教”,以“命令”的方式要求人们与恶性斗争,并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并将道德基础之上的“德性”与“幸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至善”。于是,“德性”也被康德看作“一切我们对幸福的追求”的终极条件,是终极的善。因此,康德关于人性在善恶上的倾向不是凭借神启或信仰来解决的,而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让“人性”服从“德行”,通过对法则的敬重和遵从,使之成为至上动机从而指导人们找到“向善”的归路。  相似文献   
3.
价值澄清理论作为一种价值培养学说,以及指导、促进价值观形成的方法,主张通过个体自由选择、分析、澄清和评价的方法在诸多价值选择中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澄清理论以其突出的人本主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又存在价值相对主义、对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重视不够等局限性。基于价值澄清理论的当代反思,立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可从价值澄清理论中获得启示:教育者须秉承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者应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教育应注重“澄清过程”,思想教育应回归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发展来看,学术职业的流动是其固有属性.合理的学术职业流动无论对于高校教师,还是对高校或是国家都是有益的.学术职业的流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教育系统内部的流动与教育系统外部的流动.教育系统内部流动可分为组织内流动和组织外流动、学科内流动和学科外流动;教育系统外部流动则导致了高校教师的流失.学术职业流动既与市场经济体制、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发展状况和职业竞争力等外部因素相关,也与职业地位、工作环境、教师价值观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内在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诚信作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受社会环境的冲击,部分家长的价值偏差和学校自身不诚信行为的影响,大学校园内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信息以及待人不真诚等现象,比比皆是。他律机制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手段,与自律相辅相成。他律机制的建立,既可削减因传统观念局限性所造成的失信行为,减少因制度建设滞后所造成的失信行为,还可降低因大学生从众心理所造成的失信行为。可从建立健全个人诚信档案,设立推行诚信评价制度,全面实行诚信奖惩制度,大力加强诚信监管力度等机制入手,促使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