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镇 《东南学术》2000,(1):100-106
中国最早于19世纪末提出国民精神重塑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抓住提高国民素质的两大关键性问题──科学与民主,然而由于其新思想是“舶来品”,与民众的思想观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难以产生广泛的社会效果。在紧张的政治斗争中,又对农民身上的封建文化因素作某些体让。所以,中国民众始终未受现代性的陶冶与训练。今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科学与民主的普及与提升的工作。当前,重点是培育国民的科学精神;不但要把民主作为社会制度来实现,而且要作为培育人的独立性人格的价值目标来实现。同时要认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特殊性、长期性。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的很长的时间中,我们年年在纪念“五四”,但几乎不断干着与“五四”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相悖的事.1957年,一大批最富有批判精神的中国精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接着批“文艺黑线”、批“反动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直至出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反理性主义的命题,完全走向了“科学与民主”的反面.近些年来,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公开的、野蛮的以臭化知识分子为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我们在人与环境问题上的认识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这一来之不易的环保理念蕴含着环保工作的真善美价值诉求:求自然规律之真,致道德之善,臻诗意之美,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每个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求真,努力致善,切实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工作做起,把生态美、环境美的价值诉求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采用驯化的乳酸菌纯培养物进行人工接种,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感官评价试验确定了优化的发酵工艺:接种量为6%,发酵温度为25℃,发酵时间为12d,发酵初始PH值为6。通过监测东北酸白菜在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确定发酵12d亚硝酸盐含量低于规定的限量标准,食用非常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丰硕的成果奉献给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此,我们不但要看到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而且要看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面临着特别艰巨的历史课题:既要改变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模式,使中国社会主义获得生机与活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把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既要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实质性进步,又要保持社会稳定,在改革过程中不出现大的动荡。为此…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论析·郑镇日常生活,是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活动世界。由于人们对之过于熟悉,因而很少人对其内涵和社会功能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哲学家发现,人们日常生活的自在自发的状态,对人的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现代化有着严...  相似文献   
7.
作为外源型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理性精神是在外力推动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鸦片战争前国人非理性的妄自尊大到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技艺的仿效,从戊戌维新时期的“西政之善本之于科学”的认识,到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先进分子“科学救国”的呼唤,再到“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阐扬,展现出了中国人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郑镇 《东南学术》2004,(6):110-117
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引发中国少数政治精英人文精神的朦胧觉醒,但这一进程由于中西礼仪之争而中断.在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下,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从根本上说是人不如人,于是提出了国民人文素质提高的问题.直到"五四"时期,国民的人文素质提升问题,才被提到了文化自觉的层面.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政治”,历来是荆棘丛生的领域,许多人对之退避三舍;文明,人们经常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完全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是否合理,与马克思的认识无关,无须在他的著作中去寻找根据;况且,他也没有提供确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