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唐宋之际的时代剧变,使此期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或悲世,或混世,或避世,不一而足。文人所扮演的儒者形象也因此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服务于割据政权的幕僚文士、苟安于乱世的混世文人、不受传统束缚的风流才子等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新角色。这些变化是此期文学面貌的形成基础,也构成了唐宋文学转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3.
论花间别调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花间别调的出现反映了诗学传统的强大影响力。不同于花间正声的局限于艳情,花间别调以词咏史、描写乡土风物、展现塞外风云、歌颂隐逸,题材相当广泛。在艺术手法上则注重词的叙事性,多向民歌学习,抒情主体性较为明显。究其成因,一方面是文学传统自身沿承、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情志观离合的一种体现。可以这么认为,花间别调不仅仅是中唐文人词的进一步延伸,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意味着多元化的词体走向,使词没有完全陷入艳体的窠臼。正是在花间正声与花间别调的合力下,词逐渐完成了由晚唐五代向北宋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五代绘画在功能观上经历了由政教功能向抒情功能的转变。山水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花鸟画既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又注重主体精神意趣的表现,这都与之后在文学领域出现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谋而合,体现了艺术先于文学的对时代审美趣味变化的敏锐感受。  相似文献   
5.
五代十国是夹在唐宋两个高峰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唐宋转型过程中一个关键阶段。对此时期儒学的发展情况,学界常以衰微二字一笔带过。从宏观上说,这个看法并无不当之处。相比于唐宋,五代时期儒学确实相当沉寂。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面临困境,五代文人在经历了初期的困惑与彷徨之后,仍然表现出了对传统儒学的极大关注,并以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方式对儒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儒学的衰微实际上从晚唐时期就开始了。在此之前,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儒家的外部体制受到了极大地冲击,中央政权对思想的钳制也大为消弱。因此,中唐时期确立的儒家道统,更多具有加强中央政权,重整社会秩序的政治实用性意味。当时的文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儒家思想进行探讨。韩愈的“文以载道”说、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等都是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翱。他通过对性与情的辨析,对韩柳等人的复兴古道思想进行了重新阐释。其《复性书》扬弃了凡圣有别的传统观点,指出万物之性本来无差别,只是被情所翳,只要回复性之本源,就可以达到与道吻合的境界。对于如何复性,李翱进一步提出了以“诚”作为标准:“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相似文献   
6.
在中晚唐以来的世俗化浪潮与五代西蜀地区享乐风气的共同推动下,文人词与民间词相互借鉴吸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花问词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