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对象严格界定为"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突出评价管理导向与情报服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在国内外期刊评价中首次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自主研发"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且评价结果采用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详细说明了学术期刊刊源的选择与分析,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等评价过程.分析了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情况、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及地区分布等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构建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全国778所本科高校的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首先从整体上分析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再从“平台”“区域”“类型”“投入-产出”四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结果表明: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其中,平台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也往往较强;综合、理工、师范类高校是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综合类高校的表现较突出;同时,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越高的投入能够得到越高的产出.最后,文章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资源配置等内容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对高校的高竞争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文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并对相应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教师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基于分类分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实此种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给出一些有益于该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对高校的高竞争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文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并对相应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教师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基于分类分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实此种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给出一些有益于该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建院校的转型发展是教育界频频提起和广泛关注的话题,但是哪些学校需要转型,院校为何需要转型,以及如何转型,目前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文章将在构建高等学校科研竞争力指标体系基础上,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超效率DEA方法分析何种院校需要转型,并将最终得出的应转型院校名单与1999年之后专升本院校的名单相对比,发现二者相符率高达89.74%,这验证了所得结果的合理性.最后对新建院校如何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特征因子算法是评价期刊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在特征因子算法基础上通过改进构造出一种作者影响力评价的新算法.首先对特征因子算法原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通过分析作者引用相较期刊引用的特殊性,对特征因子算法进行了改进,并对其实现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选择国内图情学作者引用网络进行应用研究,得到了这些作者的影响力排名,并与传统的被引次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而在资源配置上又具有区别于部属院校的特殊性。目前既需要专门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体系,更需要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入大学评价之中。基于此,中国地方大学绩效评价课题组以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选择中部某省17所本科院校进行实证分析,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中国高校科研创新力指标体系基础上,对中国73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评价研究。着重从"平台"、"地区"和"类型"三个方面对这些高校进行了整体上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三个方面都呈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分层现象非常明显。基于这些分析,笔者给出了中国高校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时性概念,也是一个共时性概念。回应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问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有对标国外先进大学的涵义,更体现出奠定我国大学发展基础、超越和引领未来大学发展模式的根本性目标。本研究选取了ARWU、THE、QS、RCCSE、USNWR五个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评价体系,通过消解一级指标中各评价体系的价值偏好,运用比较二级指标中的指标权重和全球可比指标权重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认识,国内外不同的评价体系将全球可比指标看作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量的可比性指标关注超过了其他类属,质性与主观性评价指标具有文化性差异,教学水平和办学声誉的关注度正逐渐提高。在中国大学从跨越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进路上,我国"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更应该注重国际标准与中国标准的协调;客观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协调;大学质量与大学内在逻辑合理性的协调;科研能力评价与育人功能评价的协调;强、弱功利性评价的协调。最后,笔者认为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应当警惕唯数据与唯排名的思维,坚守求异发展作为大学本质,兼顾学术市场与大学变革等内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