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无论是山区政府,还是村官与农户,都存在着耕地抛荒与不抛荒的困境。通过调查研究,透过这种困境与矛盾,发现还隐藏着许多深层次问题,据此建立了农村人力资源与耕地抛荒面积的模型,提出了摆脱困境的具体思路,期望为山区农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本文从企业文化微观生成的角度,分析其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在我国培育企业文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以后,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于是小学改设“国语”课,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儿歌或故事等。中学虽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有明显的增加,大量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及内战等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相似文献   
4.
学生经常写"记人"的作文,但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人不是不说话,就是不做事,或者是没思想、没感情,总是给人以美中不足的感觉.不说话的人实际就是哑巴,没有感情的人就是冷血,什么人不做事?谁又能停止思想?  相似文献   
5.
山区农村出现空心化后粮食安全状况堪忧,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从外部引进劳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劳动力引进背景、引进原因和劳动力引进的保障条件三个方面来对山区农村劳动力的引进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山区农村特殊环境下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精干劳动力转移之后,留守劳动力的进一步开发变得更加重要。湖南省会同县的农村留守劳动力情况调查表明,仅仅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以产业化途径和“干中学”的方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却有许多优势,能够破解当前以低学历和大龄人员为主体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学习困难和学习不积极的难题,加快留守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本文提出了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求关系和均衡理论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了城乡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供求均衡和转移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现阶段主要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是在工作区域生活休闲的效用.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弹性劳动力收入差距是农业补贴的重要依据.根据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相关理论,提出了劳动力地区转移、就地转移、城乡相对转移和移民转移的具体途径,最后对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了结论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劳动力视角看,抛荒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中耕地没有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或结合不充分,前者为显性抛荒,后者为隐性抛荒。通过对湖南省会同县农村的调查研究,发现劳动力数量、质量、结构和价格,对显性抛荒和隐性抛荒有不同的影响;发现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耕地抛荒并存。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必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益,吸引劳动力务农。为此提出按产量奖励、经营权竞拍、适当提高粮价和不同种类耕地实行差别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