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里耶秦简中的"除邮人"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3):8-12
通过考察里耶秦简中的"除邮人"简,探讨了秦代官府文书的传递方式和当时的邮驿制度。秦代邮人由邮所在乡的乡啬夫从当地平民中选用,并由县令或县尉批准。邮设置在交通要道,只负责传递制书、急书等重要官府文书。张家山汉简中每一邮的邮人数量、邮与邮之间的距离等,都有具体规定,应当是继承秦代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走马楼吴简所见佃田制度考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6):23-28
考察了三国时期孙吴的官田租佃制度,着重探讨了"二年常限田"的含义以及官田与私田的关系,并分析了嘉禾四年与嘉禾五年租税不同之原因. 相似文献
3.
走马楼吴简中的限米与屯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走马楼吴简中的吴国屯田资料表明,吴国的普通民户拥有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并向官府缴纳税米、租米、布、钱等租税。诸如卫士、邮卒、传卒等常备兵种,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金民、羖士等手工业者,在外地求学的贫苦书生(私学),以及因流亡而丧失原有田宅后又重新附籍的农民(还民),则被官府组织起来从事军屯或民屯。他们被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而缴纳限米。屯田者所缴纳的限米远远高于普通民户耕种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所缴纳的各项土地租税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简牍所见秦名田制蠡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2):5-10
不论是井田制还是名田制,都是根据一定的身份等级占有田宅.周爵以世卿世禄为原则,秦爵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与此相应,井田制下的禄田可以为同一家族世代享用,因而相对稳定,名田制下的田宅,由于爵位的降等继承而有较大的流动性.名田制尽管没有公田与私田的划分,但劳役地租仍然以"庶子"及"人貉"的形式残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汉代才为雇佣劳动和租佃制所取代.汉名田制与秦名田制虽有很大不同,然而,其以户为单位并以爵位为基础的田宅等级标准,就基本原则而言,与秦名田制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大陆及港台简帛发现、整理与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简牍,帛书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出土,简帛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30年来,大陆及港台发现与整理了敦煌汉简,悬泉置汉简,楼兰和尼雅文书,武威汉简,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甲湾汉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走马楼吴简等,出现了一批对汉简帛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著,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对宰相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振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6)
本文从统治思想与政治制度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天人感应”思想演化发展的过程,着重分析了这种思想对东汉宰相制度的影响。作者认为,在东汉三公实际作用消弱的诸多因素中,“天人感应”思想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从走马楼吴简看两汉与孙吴的"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92-97
两汉时期与财政经济政策有关的"调",主要有以下4种用法第一,表示调发、调度;第二,官府出钱采购所需物品,有时也称为"调";第三,作为赋税的泛称,"租调"、"赋调"频繁出现于史籍;第四,表示苛捐杂税.鉴于孙吴赋税的繁重程度及其对东汉赋税制度的保留,鉴于史书中并没有关于孙吴进行类似曹魏那样的赋税改革的明确记载,根据现有简牍资料可以认定,吴调也同样是汉调的延续,而与曹魏的户调不同.吴简中即使有按户或户品征收的调,也仍然属于苛捐杂税. 相似文献
8.
走马楼吴简中的限米与屯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振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
吴国的普通民户拥有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并向官府缴纳税米、租米、布、钱等租税。诸如卫士、邮卒、传卒等常备兵种,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金民、羖士等手工业者,在外地求学的贫苦书生(私学),以及因流亡而丧失原有田宅后又重新附籍的农民(还民),则被官府组织起来从事军屯或民屯,并缴纳限米。屯田者所缴纳的限米远远高于普通民户耕种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所缴纳的各项土地租税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从悬泉置壁书看《月令》对汉代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22-27
汉代悬泉壁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系统的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法律文书 ,考察了该文书与《月令》的密切关系 ,探讨了《月令》在汉代的地位及其对秦汉法律的影响 ,指出《月令》不违农时和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的“文法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振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2)
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文法吏”的含义、“文法吏”产生的条件以及“文法吏”与“酷吏”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秦汉时期法律与吏治的关系,并对“善史书”、“文无害”等争议较多的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