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强调交往的条件,并将其归结为主体性、语言、爱等三个方面,其中的"主体性"条件指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其参与交往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语言"的条件指任何交往都必须以可理解的语言为前提,"爱"的条件指主体在交往活动中需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彼此谅解。交往所需依赖的这三个条件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主体性是"语言"和"爱"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主体性,交往主体才能掌握"语言",并具备发乎内心的真诚的"爱";"语言"和"爱"是对主体性的深化,只有掌握了"语言",并了悟了"爱",主体才能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参与交往。 相似文献
2.
高校双语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玉乔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双语课是当今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之一,但人们对其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理论思索和实践探求还刚刚开始。双语课是一门以双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程,具有双语性、专业性等特征。双语课与专门的外语课之间存在根本区别。双语课教学目前面临着各种现实困难,这些困难的克服需要依靠高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4.
向玉乔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6-21
生态危机是困扰当代人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拟从生态危机的定义、生态危机爆发的原因、生态危机的实质及特征以及生态危机爆发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剖析生态危机,以体现深入认识和了解生态危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文学的主流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裂变。非理性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共有的内在精神轨迹。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非理性主义特征不能只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而应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西方很盛行。对此,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进行了无情驳斥。伊格尔顿倡导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人类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方式———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切近”。他还高度肯定马克思追求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统一和要求将“伦理”审美化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它立足于现实,但总是向着崇高的理想攀越,内含崇高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是人类伦理尊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指一个人以合乎财富伦理的方式创造了真正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而因此得到道德上的肯定、称赞和尊重。人类社会往往借助于两个途径来维护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即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 相似文献
8.
财富利己主义是指一种以自私自利地占有物质财富为核心价值取向的道德价值观念。它可以区分为合理的财富利己主义和极端的财富利己主义。适当占有物质财富合乎财富伦理的内在要求。财富伦理反对的是极端的财富利己主义。以极端自私利己的方式占有物质财富不仅违背财富伦理,而且可能违背法律。从财富伦理的角度来看,财富利己主义的合理性边界就是它的道德合理性边界。 相似文献
9.
向玉乔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4)
分配正义是支配人类分配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念,其要义在于强调和追求分配的正义性或公正性.个人分配正义诉求与社会分配正义诉求之间的张力是导致人类分配矛盾的根源.化解人类分配矛盾的根本伦理途径是同时张扬个人和社会的分配正义德性,这说明分配正义的实现只能走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同时并举的路径,开辟这一路径的方法是确立普遍有效的分配正义原则.分配正义原则的确立会使分配正义具有形式特征,但它能够彰显人类分配理想的超越性伦理价值.分配正义的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它对人类分配活动的伦理引导作用、对人类分配矛盾的伦理化解作用、对人类分配理想的伦理提升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尔斯把现代西方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状态称为"精神危机",并且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归因于"技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雅斯贝尔斯对现代西方人所陷入的精神危机状况所作的深刻分析对当代人类认识精神的重要性、化解精神危机的可能性等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