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野草·题辞》的张力结构与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翔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62-66
《野草·题辞》蕴涵着具有现代意义的张力结构,通过对物理学的张力构成的洞悉,为我们解读《野草·题辞》深层结构的张力艺术提供了基础。时空张力和运动感是“否定”辩证思维的文化构成。由此,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的生成和转化中,文本深藏的存在哲学和绝望反抗主题被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论《红岩》的“身体”革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3.
4.
吴翔宇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98-102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和改造成为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具体而言,引路者的“布道”和成长者的“洗礼”仪式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发”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策略;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叙事的“回补”策略。这种成长叙事直接指向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主题。 相似文献
5.
吴翔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6)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6.
吴翔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9-45
鲁迅的思维意识中始终潜存着一种辩证的否定意识,它深嵌于鲁迅关于自我及其归宿的认识中,沉淀在鲁迅关于个人在历史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找寻中。在《野草》中,内外压抑之苦的双重谛视、生死临界处境的双向考量是其否定意识的辩证呈示。鲁迅否定辩证法的实践基点是主体的行动,在人与存在的互动中透析民族整体生存的历史过程,藉此确证主体的精神品格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翔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4-32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8.
吴翔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4-70
在"身体道德化"向"身体国家化"转向的五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人想象"实践契合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如下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根性的儿童隐喻"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在破旧立新的话语逻辑中,五四知识分子开启了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建构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铁凝小说的欲望叙事中,大多数女主人公都陷入了追逐欲望、背离爱情的漩涡之中,呈现出女性生存中欲望与爱情分立的模式.立足于这种女性生存困境,铁凝从女性所处的困境和自身的缺陷出发,进行审视和反思,试图寻找女性命运的出口,冲出欲望的重围,探寻女性理想的爱情情境. 相似文献
10.
吴翔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71
迟子建笔下塑造了众多生动逼真、洋溢着人性之光的"傻子"形象。作为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另类,"傻子"是作家审视现实人生、思考人情世态的重要载体:借助"傻子"独特的视角洞见了另一世界的自然诗意;在貌似怪异的言行中反观了冷漠的人情世态、日渐缺失的人性本真;在对苦难生活的执着反思中表达了对理想人性的追寻。这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想象乡土和建构理想家园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