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DEA方法分析了重庆市40个区县2000-2006年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研究表明,重庆市大部分区县处于规模递减阶段,而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区县所占比例偏小;重庆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建设,必须逐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的相对过剩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转型时期的相对过剩理论尽管我国目前人均GDP不过700美元左右,人民生活水平仅越过温饱,正奔向小康,但却出现了“消费无热点”的尴尬局面。用传统经济学“资本———劳动力”分配关系的失衡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因为,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 相似文献
3.
目前“买方市场”或“过剩经济”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没有内生组织和技术创新机制,微观主体行为低效率,传统体制集中决策控制的刚性作用,促成高投入替代低效率,形成大量无效供给并累积;另一方面,我国二元结构强度再增生,广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迟缓,收入分配的供给和需求效应弱化,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关联水平和质量下降,经济增长缺乏结构效应,出现有增长元发展的现状。“过剩经济”是果,低效率、低收入是因,故称“相对过剩”。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模型估计方法,考察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经营规模变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忽视环境代价会高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能够缓解粮食生产内卷化困境、提升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其正向效应随着效率水平提升呈衰减趋势;在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下,劳动力转移引起的经营规模增加通过“规模效应”能有效改善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但规模效应边际递减特征会不断减弱其作用强度;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不完善会阻碍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联合作用,但随着土地流转立法和政策引导,这一困境得到了有效扭转。 相似文献
5.
祝志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把重庆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具有超容量金融的资金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对“周围一圈,长江一线,西南一片”的经济起飞,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层面,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金融业的成长三个方面分析,重庆已具备了金融中心的雏形。把重庆市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对策是:加快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重点建设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建设高规格的金融市场软硬件设施 相似文献
6.
绿色创新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回报,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是实现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绿色创新随机前沿模型和2011-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和比较,并着重对不同类型的制度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间绿色创新效率差异较大,整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从变化趋势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有所提高,地区差异逐步减小。(2)地区绿色创新效率与各类制度正相关;其中,知识产权、金融、环境和财政制度的影响显著,尤其是金融和财政制度的影响敏感,而基础法律制度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控制变量、要素价格和市场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DEA方法分析了重庆市40个区县2000—2006年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研究表明,重庆市大部分区县处于规模递减阶段,而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区县所占比例偏小;重庆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建设,必须逐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祝志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3):61-66
按质论价是马克思价格理论中价格运行机制原理的简约表述。按质论价有两种形态。坚持按质论价对我国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 ,充分发挥价格的运行、调控机制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规范市场秩序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迎接“入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落实十六大精神 ,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与核心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本刊特编发一组相关文章 ,以期推进对此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遵循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并对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可以通过助力农业增收和提高非农收入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南方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优于北方地区。此外,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基于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均等化,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