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美育的当代使命: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筠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20世纪上半叶,针对科技进步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造成的“单面人”,许多人文学家都认识到割裂感性和理性,片面强调理性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的巨大伤害,承担起解放人的感性的重任。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却出现了另一种“单面人”,即仅仅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感性享乐,失去对艺术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把握的人。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审美文化中种种现象对这种“单面人”出现的影响,从审美教育进而从审美文化建构的角度对如何面对和扭转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罗筠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6)
孔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奠基者,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中,关于琴道、琴学的思想虽然记载下来的不多,但都是经典.无论是对于琴道的理解,还是亲身习琴、作曲的故事,它们都是中国琴学理论中重要的资源.文章通过孔子与古琴创作、后人所作与孔子有关琴曲故事等历史资料,对孔子在琴学奠基与贡献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藉此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孔子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3.
罗筠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
写实、传神、妙悟是宗白华先生1945年所作《中国艺术三境界》中对于中国艺术的概括。宗白华的人生和他的治学方法,均是艺术的。他对艺术与美学的感悟与理解引导着他的生活与学术,他的人生也同样体现着写实、传神与妙悟的过程与境界。 相似文献
4.
罗筠筠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便是典型代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书法家,伴随书法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中后期,画坛对“逸”的阐释,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以《画禅室随笔》、《绘事微言》与 《南田画跋》为基础,从“逸气”、“逸品”与“逸笔”三个层面,阐析明末清初绘画之“逸”的内涵与特征。 明末清初时期,画理之“逸”重在意会,因而难以言明,各家画理皆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逸”所包含的 “脱离”之本意,以及隐于山水林泉间的风尚与情怀。超凡脱俗的意境与隐逸的精神仍是绘画之“逸”的必备特点。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通过绘事实践,逐渐将不拘于常规的、个性化的表现风格纳入“逸”高绝脱俗的审美范畴之中,由此推动了“逸”逐步放纵化的表现趋势。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人类早期精神文明的结晶,而“创世”是神话学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创世神话的原始资料进行研究、梳理可以看到:中国虽然有着丰厚的创世神话,但内容保存零散,多以视觉性叙事的形式展开,并且在多文化系统互融的过程中形成,这些特征是造成西方早期神话学忽视中国创世神话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创世神话在中国先后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特殊的,具备显著民族特色的神话历史化、神话哲学化、神话世俗化和神话艺术化演变。这四种演变方式是中国创世神话在本民族文化语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形式。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