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遗传多样性研究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野生近缘种,在长期自然环境选择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变异类型,是大豆的珍贵基因库,具有高蛋白含量、较强的抗逆性和较高的繁殖系数等优良特点,为栽培大豆的遗传育种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科研工作者在对全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搜集考察基础上,分别从农艺性状、酶水平、基因水平和细胞质水平揭示了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近30年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表明,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为野生大豆的种质保护与保存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野生大豆作为栽培大豆的遗传资源提供了有效利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72-578
本文以视觉隐喻为理论契入点,经过研究发现,如果说由耶稣基督、圣母、圣徒等构成的圣像是以感性意象为单位,按照某种特定的意图,以融合或聚合的方式编织起来的具有合成性结构的图像,那么,作为虚拟时间的空间化构型,圣像视觉隐喻通过图像符号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形态,不仅反映了人类隐喻性思维过程中语言和图像的悖论性共存与相互协作关系,而且揭示了圣像视觉隐喻典型的"语-图"关系折射出的时空观念:耶稣是人类为自己的内禀时间属性所作的宗教意义上的空间性塑形,即在天上和人间重建正义、仁爱王国的"神人"结合体。在这一意义上,耶稣不仅是神、人和神人之间媒介的三位一体,而且是时间、空间与人的形象三者合一的视觉隐喻——耶稣以承载人类原罪、作为人类赎罪的形象,在视觉时间理性的强力压制中,逐渐开启了人们对于内禀时间属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郭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40-348
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表意符号,语言和图像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呈现为一种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又相互协作的共生关系。“语-图”关联的建立实质上就是语言在共时纬度上的社会约定性向图像的传递,图像则以其空间性而能超越特定语言规则、系统的束缚,并对语言有着反制约作用。“语-图”关联形成了一种相互协作机制,共同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处理,这一机制既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存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类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理解方式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解构批评主将希利斯·米勒与人文主义者艾布拉姆斯及韦恩·布斯之间爆发了一场精彩的笔战。审视这场举证扎实、论理严谨的笔战,可以让我们了解解构的主张与方法,借此澄清学界对解构意义观及"寄生"式批评的误解。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