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8篇 |
理论方法论 | 2篇 |
综合类 | 58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道德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在社会公德方面,朋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公共伦理关系的重心,注重社会公益心和礼让、爱护环境、规范垃圾处理已成公共道德生活的内容与道德观。在职业道德方面,敬业爱业已成为多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理念,同事关系成为职业伦理关系的焦点。在家庭美德方面,家庭成员分担家务已成为多数人的家庭道德观,夫妻关系仍然是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心,夫妻平等、和睦、经常交谈增进了解,赡养父母、注重孩子做人的品德的培养已成为多数家庭道德生活方式。在网络道德建设方面,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呼之欲出,网友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网络伦理关系的重心。 相似文献
2.
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教育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爱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
近年来,为了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各类成人高等教育都较以前有了巨大的增长。然而,目前培养的创造性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创造性人才需求,"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教育改革"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的能力,而且须重视其德性素养的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化。课堂教学由目前的教师讲、学生听向教—学互动的教学生态转变。与此同时,亟需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让教师—学生特别是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人才观及需求现状,进而,使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及需求相协调。 相似文献
3.
陈爱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
在《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一文中,作者突破了已有问题以及同已有问题联系起来的视域,这不仅意味着探讨视域的深化,而且提出了新理论问题式:由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的一般意义上的高技术伦理或应用伦理的探讨,进入"道德哲学革命形态"即未来道德哲学形态的沉思。 相似文献
4.
陈爱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41-4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生态伦理观,采用了人本学主体辩证法和社会伦理价值批判的双重思维向度和理论语境。马克思这一生态伦理观的生成与其对于劳动和人的本质的界定相关。马克思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始点与他揭示人与动物和自然关系上的异同密切相关。马克思生态伦理观又与他关于共产主义探索具有内在联系,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不仅能改变原来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他还从现实物质生产(实践和工业)出发,阐释了生态伦理观的现实运作。 相似文献
5.
陈爱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55-62
青年卢卡奇对在所有修正主义著作中被奉为神明的方法论——自然科学的方法,即自然科学通过观察抽象实验等取得"纯"事实并找出它们的联系的方法,展开了批判性论述,揭示了自然科学的"纯"事实之伪;对当时盛行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也进行了抨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思想——"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这对于我们探究自然概念的社会本质、探索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均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趋赴。它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感性形式、审美意蕴、批评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其知识话语结构。它对文学审美之维的探求,深化了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但也存在忽视审美意蕴的开掘、以美学的研究代替文学审美特性的把握、理论建构的西化倾向等局限。 相似文献
7.
信息伦理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爱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运用、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令人困惑的信息伦理问题。个人的隐私权、生命安全、国家安全、知识产权、金融运作等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与挑战。这些信息伦理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由控制信息与信息控制引发的一定信息处理活动主体(包括个体或共同体)的信息拥有性与信息共享性之间利益的激烈冲突。为了保障和谐信息社会的有序运作,制约信息活动主体的失范行为,增强信息活动主体的信息法制观念,提高其遵守信息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等,在构建信息道德规范体系的同时,亟须从法律方面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着力解决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如何获得普遍性认同问题,难点在于张扬的个体价值对于社会价值与他人价值的遮蔽以及道德知识、情感与行动三者彼此间的鸿沟。在对价值同一性的历史建构过程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价值认同的消解与重组难以避免,在个性自由意义上的差异成为了价值本体的时候,合理体现异同的辩证统一的机制是价值认同的关键进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普遍性认同的对策包括推动合理的伦理实体复归,"自主个人"和"真实集体"以及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之间的平衡,以及培养道德情感与促进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9.
伦理决策具有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公共利益至上、决策责任四方面的科学内涵.伦理决策通过价值观来规范决策主体的情感和行为,指导其做出符合公平与正义的公共决策,平衡协调公共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确保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伦理决策价值目标的最高追求,也是伦理决策实践和认识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试论马尔库塞科技伦理观的内涵与价值——兼评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20-26
本文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需求、技术理性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的科技伦理观内涵 ,既对其中富有启迪性的见解进行了评价 ,指出其对于当代科技发展的伦理价值 ;也批判了其中激进的、浪漫的和悲观的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