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类型学的实质及其研究范围,以寻求真正适合国内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类型学理论极具意义。文章梳理了国内比较文学教材对类型学的定义,发现大多只强调类同性的研究,而忽视对异质性的关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大多数类型学研究只强调求同。这与俄苏的历史类型学求同存异的学术旨趣是不同的。曹顺庆教授提倡类型学的异质研究,既是对俄苏历史类型学研究思路的回归,更偏重于寻求不同文化的异质性。类型学异质研究是第三世界国家在跨文明语境下开展类型学类同研究陷入困境时的一种努力,这对构建民族自信心,维护世界多元文化和谐的生态环境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认为真正完整而有可操作性的类型学研究应该包括两个步骤:先进行类同研究,然后再进行异质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悼亡诗多寡不一的深层原因是缘于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中国人不能超越死亡的恐惧,所以悼亡诗特别多;而西方人对待死亡较洒脱,故悼亡诗相对较少。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是由两者的信仰和宗教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是有效的,也是可操作的。用意象和意境来谈中国古代诗,比用浪漫主义、典型等等西方理论来谈诗会更恰当;用李渔的戏曲理论来评论中国戏剧,是很好用的;用妙悟、滋味来品诗,要比用现象学、接受美学的范式更恰当。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化才是救活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国内教材对类型学的定义大多只强调对跨越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作类同性的研究,而忽视对异质性的关注。而苏俄历史类型学是既求同,也求异的,只不过是偏重于求同而已。曹顺庆先生提倡类型学应该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彰显民族文学的异质性。这是对苏俄历史类型学求同存异的研究思路的回归,但是又与之不完全相同,而是更偏重于寻求不同文化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了新历史主义解读。作者认为这篇小说传播了它被创作的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自我奋斗者的话语:美国任何贫穷的男孩,只要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都能够到达经济世界的顶峰。同时,《了不起的盖茨比》包含自我奋斗者话语中的一个核心矛盾:自我奋斗者的话语声称向所有有抱负和有毅力的人打开美国的史册,使其"榜上有名",然而同时却弥漫着"逃逸"历史,超越时间、地点和人类局限等历史现实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悼亡诗多寡不一的深层原因是缘于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中国人不能超越死亡的恐惧,所以悼亡诗特别多;而西方人对待死亡较洒脱,故悼亡诗相对较少.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是由两者的信仰和宗教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付飞亮 《学术探索》2015,(1):104-111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国比较文学的百年史,总体上以平行研究居多,而影响研究一直不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趋强趋新的心理与民族情感等功利因素,又有民族文化重"性灵"等传统因素。即使有少数影响研究的倡导者,如季羡林,还常常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认识不清,将两者混淆,导致其研究模式通常是以平行研究的类比开始,以影响研究的结论告终,其实质是做了一半的平行研究,被强行披上影响研究的外衣。以曹顺庆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学派,主张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力图融合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后殖民主义抵抗策略。  相似文献   
8.
付飞亮:曹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本次的学术访谈,缘起于《甘肃社会科学》赵国军先生之托,对于我本人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您在古代文论、中外文论、比较文学和大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您的学生,借此次机会,我主要向您请教与比较文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人认为比较文学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之后,好像发展乏力,西方比较文学界很少听见新的声音,反而是不断有人唱衰比较文学,如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1993年就说"今天,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已经死亡了".  相似文献   
9.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同名主人公苔丝,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女子,她单纯善良.同时天勇敢坚强.她曾经被亚雷诱编,失去贞操,但是并没有丧失重新生活的勇气和追求美好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社会道德与舆论给了她极大的压力,但是,导致她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并不是由这种贞节观造成的.苔丝是死于对安玑·克莱的完美的爱情幻想中,是死于爱的激情与冲动.《德伯家的苔丝》其实是一出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0.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漂亮朋友》讲述了男主人公杜洛瓦利用自己俊美的外表以及灵活的交际手腕,以女人为踏板,步入上流社会,达到自己人生和事业的高峰.以往的研究都没有过多地注意杜洛瓦的“男色”对书中几位女性角色的诱惑力.其实正是因为当时法国社会兴起的女性主义运动,促使了女性对男色的消费.这也正是杜洛瓦能在几位女性中间左右逢源并飞黄腾达的主要原因.这一特定的故事也是当下社会进入“男色时代”的一个预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