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前,城市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救助,有助于充分调动弱势群体的积极性、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加强社区的道德建设;有利于社区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加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社区救助,要从物质与生活上进行关怀;要在精神与文化上进行关怀;要针对社区弱势群体,开展社区心理救助;要注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因社会制度安排等非个人因素而导致的在生存、就业或合法权益保障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由国家通过法定形式予以救济的人群共同体。弱势群体“弱势”的实质是权利弱势。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理念应为:公平、正义、秩序和发展权。  相似文献   
3.
发展规律是关于发展诸要素及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创新成为发展动力新基点,协调形成发展平衡新结构,绿色成就发展永续新条件,开放促进发展战略新格局,共享实现发展目标新诉求。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兴起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农民工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已迫在眉睫,但目前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的选择存在分歧。对此问题,主张应以“以人为本”和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考虑农民工的现实情况,进行分类分层的立法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特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立法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立法工作滞后,立法空白多、位阶低、体制不规范、适用范围窄。其原因有三:一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限制;二是与社会保障体系相关制度的“约束”;三是观念障碍。  相似文献   
6.
劳动幸福观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出发,对人类劳动与幸福关系这一问题的独特认识和思考。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类真正的幸福需要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实现。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导致了劳动异化,是劳动者产生不幸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解放劳动,才能真正复归劳动幸福。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我国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幸福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应当充分结合本国实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加强人们劳动意识的培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倡导全民共同参与劳动,尊重劳动,以此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两弹一星”创新精神包含丰富的内容。自主创新是“两弹一星”创新精神之核,“两弹一星”事业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之基础,开启了我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协同创新是“两弹一星”创新精神之翼,具有系统完整、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注重技术、讲究民主、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特征;实践创新是“两弹一星”创新精神之本,实践过程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是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新路的过程。立足新时代,发扬“两弹一星”的创新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实践创新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代艳丽  张力 《学术探索》2014,(9):129-132
中国近代军工文化在军工思想文化上,经历了由"泥古"向"中体西用"再向"古为今用"的变化;在军工器械文化方面,经历了从"轻器、贱武"到"重器、尚武"的变化;在军工战争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屈辱媾和"到"以战止战""以武止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引入国外的公民社会权利理论,作为分析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学理基础,要求我们通过制度创新,给农民工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落实公民的迁徙自由,扩展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红  代艳丽 《船山学刊》2004,(2):168-170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强调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但德育"口号高,内容空,方法死,实效差"的情况相当普遍.目前,高校学生中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偷窃、抢劫甚至杀人事件也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居然有大学生去嫖娼卖淫!高校德育现状令人堪忧,改变德育无效(无力)的局面,刻不容缓.但长期以来,高校德育仅局限于道德本身谈德育建设,重视的是教化、说教等缺乏支持的柔性手段,致使德育建设陷入了一个怪圈:德育建设天天讲,德育作用不见长.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引入法律机制,推行高校德育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