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如所周知,宋代理学的道统是由朱熹所建构。从此以后,濂、洛、关、闽之说深入人心。其实周濂溪本无籍籍名,只因为朱子欣赏他的《太极图说》,又因为他在二程年轻时做过他们的家庭教师,于是被尊为宋代理学的开祖,此后并无异议。然而程伊川作《明道行状》,却说他泛滥于诸家,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道也说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可见洛学才是真正的正统。张横渠的情况最为令人困扰,在行辈上是二程的表叔,但门人作行状谓横渠学于二程。虽为伊川所弹正,却已形成先入之见,不易改正。当代又因横渠喜言气,而比附于唯物论,徒增缭绕。一直到牟宗三先生著《心体与性体》,阐明横渠的思想“天道性命相贯通”,有超越层面。又指出明道一本之论与伊川理气二元说有重大差别,朱子继承的是伊川的形上学,这才得以正本清源。然还不免重点过分放在心性论而旁置宇宙论,对横渠思想的诠释尚有一间之隔.有待澄清,故有本文之作。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儒家是继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而起的第三波,其主要任务是对强势的近代西方哲学挑战的回应.五四运动倡全盘西化,引致新儒家之反弹.张君劢挑起科玄学论战,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批评既不周延也不称理.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起于抗战,精神上虽承继第一代的熊十力在“量智”之外挺立“性智”,在表述上却由西方哲学如康德、黑格尔转手.迥异时流之无体、无理、无力,由内在体证超越,挺立道德主体与认识主体.1958年元旦,4位流亡港、台、海外的学者: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签署《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坚持“道统”维护传统的精神价值以供奉于世界,开拓“学统”与“政统”以吸纳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第三代新儒家刘述先、杜维明更与时推移,唤醒全球意识,通贯古今中外,体现“理一而分殊”,存异求同,多元互济,才能对人类与地球的永续寄予无穷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理学殿军──黄宗羲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刘述先我的书《黄宗羲心学的定位》出版,不觉已经十个年头了。在书中,我提出了黄宗羲是宋明理学殿军人物的见解。我的看法是由牟宗三先生的看法转化而来的。牟先生认为刘宗周是宋明理学最后的一位大哲学家。我虽然承认黎洲不是有...  相似文献   
4.
最近收到东大图书公司印行的世界哲学家丛书《熊十力》一册,由大陆青年学者景海峰执笔。一口气读完,觉得这是一部高质素的著作,故乐于为之评介。这部书有三个特点:(1)文笔流畅,能够掌握到时代的脉搏;(2)资料丰富;(3)对于熊先生的思想有相当同情和了解。全书共分6章:(1)熊十力与中国现代哲学;(2)“新唯识论”源流探析;(3)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最后归趋;(4)体用观的形而上终结;(5)本体论架构;(6)量论索迹。还有附录3篇:(1)熊十力小传;(2)著作考述;(3)学行年表,外加参考书目.以下再作比较详细的论析。  相似文献   
5.
6.
有关“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世界对“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问题的深切关注与广泛讨论正方兴未艾。作者针对论者对于全球(世界)伦理“理论不足”与“实际无用”两方面的质疑,作出再反思与回应;并指出未来道德重建的方向,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一、应该如何命名宋明儒学?关于宋明儒学,有好几种表达方式:道学、理学、心学和新理学。这些称法各有其优缺点。对此,我愿作如下讨论:第一,在宋代曾使用过“道学”这个称谓。事实上,宋明儒学专注于道的研究,而且这种专注可以追溯到孔子。  相似文献   
8.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倡导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这种宽容的文化精神尤应在今天的青少年教育中加以提倡,只有鼓励不同精神和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对话,建立世界伦理,促成全球意识的觉醒,才能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不至于让地球村沦于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朱子与儒家的精神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儒家哲学可分为三个大时代:先秦、宋明、现代;儒家的精神传统,不只是俗世伦理;先秦儒学最关键性的人物是孔子(仁内礼外)和孟子(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二程担负道统,对性理进行了阐发和开拓,朱子建构道统,编纂了<近思录>和<四书集注>,程朱学被定为圣学的一支.五四(1919)反传统,儒学由中心到边缘,当代新儒家对儒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儒学复兴.进入新世纪,儒家学者应该给予"理一分殊"以创造性的诠释以面对"全球地域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