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通过对CSSCI两年中论文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分析,从中概括出我国宗教学研究的特点和热点,以及宗教学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摩诘经》作为论据。本文探讨"沙门致敬王者"论议中《维摩诘经》的援引情况,考察佛教界对《维摩诘经》中僧人礼拜居士的解释,指出隋唐佛教界所强调的"表法非律制"、"个人体道非大众教化",与《维摩诘经》注疏所解释的"感恩致敬""致敬亡相"是一脉相承的,表明了佛教界对"拜俗"的统一理解。同时,因为现实的论争,导致窥基以"无知忘相"极端式的解释来否定"拜俗"在制度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依据敦煌遗书《毗尼心》所引述的各部律论、律宗撰述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可推测其撰述年代在道世与义净之间,即7世纪半至8世纪初。《毗尼心》的作者可能是敦煌僧团的"都司",是依僧团最高机构名义颁发的;在戒律的行仪与文献的引用方面深受四分律宗法砺、道世、道宣等的影响,在思想上继承了地论学派的思想体系;同时,《毗尼心》为敦煌僧人学习律学的纲领性撰述,在敦煌具有权威性的领导地位,并开启了吐蕃时期律抄盛行的风气。同时,《毗尼心》的内容出现在莫高窟196窟,根据该窟的题记、空间布局和壁画内容,可以确认该窟为"戒坛窟",是僧团传授比丘戒等的石窟。从《毗尼心》、196窟的题记与图像的对照与综合分析,可以呈现出敦煌僧团的戒律活动,探讨敦煌律学与南山律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常""现常""本有""始有"是地论学派佛性论的重要观念。本文深入剖析《金刚仙论》,指出"当常""现常"是修道解脱论意义上佛性的隐显,凡夫为"当见"佛性,初地菩萨以上为"现见"佛性。同时,《金刚仙论》依"本有"和"始有"区分法身与报身、应身,"本有"是体,"始有"是用,体用之间是含藏关系。因此,依时间序列而言,凡夫的"当常"佛性为"本有",初地菩萨以上的"现常"佛性为"始有",这与后代学者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菩提流支是以"半满二教"为核心,确立大乘与小乘的差别,最后归结到"一时异说""大小并陈"的"一音教"(即"一时教")。将"一时教"落实到佛陀说法的方式,即是"顿教";而将教法落实到修道者的修行历程,则为"渐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地论学派整个判教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然"作为老庄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魏晋中国思想界的基本概念与词汇,对当时的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佛典翻译中,"自然"可以作形容词、副词、名词,有"自己""单独""不求师""自然而然"等含义。"自然"具有肯定义与否定两方面意义,从肯定方面来说,与"般若波罗蜜""空""无所得""实相""本性"等同义;从否定方面来说,主要是印度外道的"自然无因论"。"自然"在僧肇、道生的思想中都具有形而上的特点;但是,在慧远的思想中是用来论证因果报应的必然性,"自然"具有"自然而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对宗教学研究的个人、机构和地区的发文和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此反映了我国宗教学领域的较有学术影响的学者,展现了我国宗教学发挥重要作用的学术机构和区域.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戒律与礼制在观念、制度、生活等层面,体现出彼此“同一”与“差异”的“文明对话”。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与儒士将中国本土之礼仪制度与佛教的戒律仪轨互相类比、诠释,通过“以礼比戒”“援礼义证戒”等“以礼释戒”的阐释过程,出现“格戒”的现象。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通过翻译律典、制订中国僧制,树立“戒礼有别”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