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克思通过“实践”的概念完成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彻底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既看成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体”(具有本体论意义),又看成是检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否“统一”的标准(具有认识论意义),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变革.从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变世界和改变自身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人自身的异化物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本质的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的区分,标志了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为马克思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它对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总是在人的"需要——生产——新的需要——新的生产……"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需要"与"生产"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生产"不仅已经背离了人的"需要",而且还是对"人"的摧残、折磨和否定,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因而他们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已经消灭,"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发展"生产"是当前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反垄断法的国内法属性已经突显出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不一致性.反垄断法的国际化已经提到了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国内反垄断法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即国内法属性的反垄断法如何走向国际化,成为各国政府急需考虑的问题.反垄断法的国际化并不暗含着国家主权的丧失.反垄断法的国际化并不会削弱或者限制国家主权.运用国家主权相对转让的理论可以推动反垄断法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燃气管道施工是当前城市发展背景下较为重要的一项民生性工作,水平定向钻以其良好的施工效果和低廉的施工成本在燃气管道的施工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平定向钻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并研究了水平定向钻燃气管道的主要施工流程,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点难点,以期为水平定向钻在燃气管道施工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徐国民  周云 《社区》2014,(25):36-37
由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小汽车产业的引导、激励,小汽车进入家庭的趋势如潮如涌。据报道,今年3月份全国私家车已达到1.3亿辆,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人就拥有一台私家车。就湖北省武汉市而言,中心城区这个比例则更高,这种高速增长的私家车给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小区私家车的管理带来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是当今社区快速发展中居民诉求较大的、最为突出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民 《兰州学刊》2008,3(1):30-32,4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和形态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该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它必须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特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为依托,集中体现在该社会制度和具体生产方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驱使,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期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它既是人类理性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主义与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符合“当代中国”“大众”的要求,代表“当代中国”“大众”的根本利益。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现代化宝贵经验与全新模式,也是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与必然道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意味着必须从根本基石、关键保障、核心任务和宏大目标这四个维度,探究其蕴含的深厚思想内涵和深刻价值意义。对世界各国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特色、中国特征的具体体现,也蕴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要不断探索实现执政党执政规律、经济社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要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永葆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制定和实现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整体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统一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进而统一思想和行动,提升凝聚力、组织力和号召力,丰富拓展本国现代化路径与内涵,开拓出符合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共同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