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以及隐喻理解的生成机制.从质量准则的违反,认知语境、隐喻理解的推理过程、认知文化图式等方面对隐喻的理解作出阐释,以期为隐喻的认知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随着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际障碍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会话含义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Sperber和W ilson在他们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一文中提出来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它在语言学界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探讨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对交际本质的认识,有利于会话含义的理解,有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知文化图式对英语谚语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文化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带有文化色彩和认知心理特点,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谚语就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它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知文化图式下谚语具有可理解性。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图式的差异,谚语的认知理解变成了一个交际双方明示推理以及寻找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认知文化图式影响和制约着谚语的认知理解;而谚语理解成功的关键则需要认知文化图式有效的共享和建构。  相似文献   
5.
语法隐喻的系统层次体现具有元冗余特征,这种元冗余特征促成了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在于词汇语法层次的意义潜势选择延伸到概念语法隐喻与人际语法隐喻的语义区域,与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相冗余。语篇隐喻的转移本质源于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这种内在的隐喻体现特征促成语篇隐喻效应形成的同时,也限制了语篇隐喻在词汇语法层的可操作性,因而语篇隐喻的概念是冗余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实证研究方法,以精神科医患会话为语料,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理论,尝试探讨了精神科医患会话语类结构及其功能变体。研究结果显示,该语类结构潜势包括“检查开始^病史采集与专业检查^诊断陈述与治疗建议^检查结束”等四个阶段的形式标识。这一潜势在基于词汇语法的示例化过程中,呈现为“一致式”和“隐喻式”等混合类型的语篇模式,它们在表征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资源和语类身份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出医生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类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介绍会话含义理论与交际意图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会话含义推理时的言语交际中,交际意图是如何动态生成的,进而指出认知语境合理有效的运用,是交际意图成功识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Sperber和W ilson的关联理论试图从人的认知特点和过程来揭示交际的规律,而格莱斯首先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则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对自然语言的研究。理解这两个理论的基本框架,探讨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之差异,对于解释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与交际失败现象,最终取得成功的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围绕这两种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理论来源,推理模式,明说和暗含,语境四个方面讨论其差异,指出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旷战 《江淮论坛》2014,(3):186-189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关联顺应模式以及跨文化交际语境后,结合实例从语境的功能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三个要素—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文化语境的动态建构:指出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动态建构是相关参项语境要素在关联顺应这一契合点上的动态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