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接受贿赂交接考生,公然买卖举人名额。发榜后,诸多考生齐聚闯入学宫抗议官员营私舞弊。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后.康熙命户部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初,后金建国,形成了与明朝军事对峙的局面。萨尔浒战役,是一次关系到后金存亡的重大战役。已往很多论述这次战役的文章,都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可与赤壁、淝水等战役媲美。我们根据所见到的资料,对双方兵力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并非如此,而一般论者显然是受了清人极力夸大其所谓“开国武功”的影响。今为提供研究这一战役者参考,略作比述于下。先述明军。  相似文献   
3.
清代科场回避,立法最严。清初始定科场回避条例,专为执事官员与士子而立,分为士子回避与考官回避。士子回避系指入场官员之子弟、亲族等,以回避考官,限定正副考官及监临、知贡举等子弟不得入场考试,旨在防止考官谋私。考官回避系指考官入场及阅卷应回避之事项,其与官场回避颇有相同之处。清代科场回避条例的颁布,旨在防微杜渐,条例规定极严,直至清末沿用未改。  相似文献   
4.
试论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是清史及西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已有很多同志发表文章进行论述,特别是就其历史作用进行了评论。但是,对这样一次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为什么会在雍正时发生,清政府改流的目的何在,却涉及不多。笔者认为,弄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代书院的兴衰和清朝政府的态度具有很大关系,政府加强书院建设是为科举培养人才,书院只有和科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发展,故清代书院表现出与科举同命运的特点,因科举的兴衰而兴衰,因科举的废除而改制,书院俨然成为科举的附庸,许多书院的条规都是围绕科举而制订的,如书院的活动安排和章程的制订,都以科举为中心,这说明书院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是封建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形态 ,它通过君主集权驾驭着庞大的官僚体系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官僚制度 ,君臣之间以相对稳定的权力占有及权力制衡关系共同操纵与控制着封建政治的运行。但是政治运行必须在既定的规则下方能得以实现 ,换言之 ,就君主而言 ,他在实施专制政治的时候 ,必须要保证其个人的意志要与普遍原则的体系共存 ;就官僚而言 ,他们是被置于成文法规的制约下从事政治活动的。因而 ,由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等构建的政治机制 ,是政治运行的重要保障 ,它将政治运行置于有序的规则程序中 ,而支持这种有序运行的内在因素 ,是渗透于国家法规、制度以及统治者思想中的政治文化。每一时代都有支配政治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思想历来被视为封建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涵 ,特别是儒家文化 ,当它在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解释下被赋予了官方文化的政治地位之后 ,它便完全成为封建政治的灵魂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运行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 ,在这一意义上 ,政治运行的过程也即文化的运行与传承过程。在政治运行中 ,作为掌握政治命运的权力人物即君主与官僚 ,他们既是政治活动的主体 ,也是文化的载体 ,他们的任何政治行为都是一个政治运行的过  相似文献   
7.
试论土目内涵的演变及其在土司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司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等地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即在政治上利用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①作为土司直接统治各族人民的爪牙,土目则是达到这种统治目的的重要环节。因此,搞清土目在土司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进一步研究土司制度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清代《科场条例》中有一项禁令:"不准临场条奏"。即在乡会试前数月内,不许奏报有关科场条例的变动事。这一规定形成于乾隆时期,此后,为内外臣工所遵循,且一直延续至清末。嘉庆、道光、咸丰诸朝,不断有官员违例条奏被议处。同治以后,处罚渐宽。"不准临场条奏"的目的,一是"使士子潜心诵读,不必纷更成例,以扰其心志";一是临场的组织管理工作不致混乱。从清代科场条例变动的实例中,可以看到清政府力求稳定的原则是贯穿始终的。总之,不准临场条奏的真正意图就是力求稳定,它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成熟,以及清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清朝在西南设有土司的省分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同时给予了政策上的优惠.表现在:童试中,对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给予特殊照顾,并保证他们的入学名额不被挤占.乡试中,给予土司应试资格,并从“鼓舞宜亟”的宗旨出发,分配云南、贵州、广西等“小省”的乡试中额,为改土归流后的某些地区专门设有录取名额.会试,则采取分省取士的方式,确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每科都有录取的进士,达到“广收人才”的目的.清政府的这一做法,对发展土司地区的教育,进而促进民族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鉴于目前对土司制度的研究有忽视对档案,特别是清代档案使用的倾向,本文以大量实例论述了清代档案在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清代档案不仅能为土司制度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而且还能提供大量为其他文献所未载的珍贵史料,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会对土司制度的研究有所突破,并能纠正以往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和认识.同时指出,利用清代档案,也要认识到档案的局限性,并对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