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弘祺 《船山学刊》2006,(4):221-222
邓洪波先生最近为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写了《中国书院史》,作为研究成果出版。这是他长年研究的成果,先以简体字在大陆出版。现经修订及扩充,正式用繁体字在台湾大学出版。我相信这本书会很快成为书院研究的里程碑,将来要引用的人会不计其数。邓先生这本书最大的长处就是它丰富的资料。《中国书院史》是我到目前所见到引用有关基本史料最为丰富的书。范围广及正史、文集、书院志、地方志、甚至于笔记、小说、以及近、现代档案。用力之勤,无出其右者。这本书的第二个长处是它对书院理想的新看法和广义的见解。邓先生固然承袭二十世纪初…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地方,书院曾是儒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十至十四世纪吉州地方文化与道学教育相互作用。吉州的历史开始于七至八世纪。那时,吉州大姓开始搬迁到这一区域。搬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受佛教或道教的影响。当时民间宗教是相当现实的。效忠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意识。功利精神或某种现实态度渗透到了当地的世界观和生活哲学。当地人对法律程序的熟悉程度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之快是出了名的。这也许能部分解释那一时期的相对和平。朱熹去世时,儒学已开始渗透到宗教。那时已有十三家书院,书院的高效率使用在传播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西方学者开始重视地方社会的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着重探讨科举与地方重要家族、地方教育及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考试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科举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中国科举考试采用笔试而不用口试,这有利于维护科举的公正性,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这种注重笔试而不重视辩论的科举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权威性格,造成了中国人注重文献积累和文字书写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