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天涯歌女”迄今已有六个版本,承继与演绎关系复杂。1927版最早,由欧阳予倩编导演,但未成功,只有电影插曲的意识和故事红线得到首肯。1937版不是电影,只是田汉为电粼马路天使》所做之插曲,但却因充分彰显“天涯歌女”的符号所指与转喻而大获成功。1940版虽由周璇主演,但违逆受众之审美期待,因“客彰”而弄巧成拙。嗣后,周璇的悲剧人生使“天涯歌女”这一符号的文本间性增添了纷繁博杂的“世界性”。1989版因陈松伶之“孱挑”而再度折戟,影视界公认此题之险,其叙事学范式渐成经典。1995版最成功,皆因深谙受众心理学,“天涯歌女”遂晋升为电影母题。2008版着眼于周璇的成名史,迎合当下芸芸粉丝,以娱乐性和低俗性哗众取宠,致这一母题的社会批判锋芒丧失殆尽。六个版本的“天涯歌女”在作者与读者、作品与受众、艺术与世界的二元互动中,在戏里戏外,在看与被看、可见与不可见的移情与换位中,效果循环,视域融合,终致此符码在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化。  相似文献   
2.
诸多电影流露出对僵化的教育体制的叛逆乃至深恶痛绝,中外亦然。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被导演视为禁锢思想和束缚人性的场所,荧幕上的校长大都是古板与教条的化身,个别敢于革新的教师虽受学生拥戴,但终都失败。电影的反教育情结,虽与导演的个性与阅历密不可分,但西式现代教育规制的反人性取向的确弊端良多,备受诟病。艺术乃至教育均须直面人的天性,回归本真,这在全球化的后现代当下成为期盼。  相似文献   
3.
纪实摄影陷入了深重的危机,本体的含混却又了遭遇“观念摄影”尤其“纯摄影”等当代影像艺术之围剿,酷似全球化世纪荒凉中建筑学的内忧外患。影像人文归属感的迷失,源于摄影家对纪实摄影认同感的阙如。笔者愿美与善回归海德格尔之“本真”,在公共性的“无物之阵”中探询自我的归属感,在现代性构筑的空间诗意地栖居,策动一次拯救人类魂髓的精神突围。  相似文献   
4.
高职高专教育正面临着大众化的发展时期,高职高专学生的管理面临新的课题。在教育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从心里状态和其他不足方面,以及针对这问题的对策,本文从管理方面进行出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管理,以期做到抛砖引玉,望得到同行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后文化人类学尽管承袭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话语,但更多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体系分蘖.作为其代表思树的生态田野考察,将促使我国影视学的重心和价值发生双重转捩,锤塑非学院派(台里派)的学术规范,荡涤西方中心主义和贵族尊优阴霾,并据此经典化DV-民间影视,营造和呵护影视多元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6.
杨新磊 《阅江学刊》2012,4(4):60-66
续拍与翻拍,是电影史与电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创作取向,近年尤甚,二者容易与套拍、重拍混淆。学界对其以伐挞和贬抑为主,无人界定并辨析,更缺乏对其根源的深入分析。除了要从人文社会科学切入外,还需从自然科学寻求智力支持,时间生物学是一个强大的思想利器。影视主创者的生物节律乃至生命周期存在很大不同,高度依赖机器与技术的影视艺术对从业者生物钟的破坏毋容置疑,亿万影视受众的审美疲劳更受制于时间生物学特征。人类的"生物三节律"滋蘖传受双方的逆反心理与厌倦情绪,导致艺术创作尤其影视重复拍摄与乏味翻续的生理心理基因正是人类的"生物三节律"。  相似文献   
7.
持续高烧的"文化寻根"不是"寻根文学"所膜拜的西方现代主义,全球化促使"文化寻根"正视家谱学尤其姓氏学,只有走进真正的乡土建筑中才能寻见"文化"之"根"。以祠堂(含牌坊)、庙观、戏台为代表的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意识"物"的凝固,印证着宗族、宗法、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儒家道统,是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之有形外化。乡土建筑存留家谱,镌刻姓氏,因"土"而"乡",最具中国性与中国质,破浪于国际传播之潮头。文化寻根必须摈弃"他者"的旁观视点,唤醒文化自觉,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建构国家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8.
杨新磊 《创新》2015,(6):21-26
"南京大屠杀"题材诸多电影暗示宗教可以拯救道德。欧洲启蒙运动以前宗教尤其基督教的确具有至上的权威,理性的复苏使现代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再也不能挽救失落的宗教。思想先贤与历史进程均昭示宗教与道德是一对难兄难弟,人类仅靠自律难以完善道义与德行,人性需要宗教予以他律。宗教的世俗化与现代性的多元化并不冲突,反而能彰显终极关怀,广播真理,与道德互补共进,携手锤塑至善至美。  相似文献   
9.
杨新磊 《学术探索》2003,(11):71-73
动画之"动",首先在于画面连动,但这与影视画面的运动性本质不同,根源在于动画画面的反摄影性。基于此,中西动画虽皆通过动作主诉来进行叙事甚至结构,但是由于哲学基础和审美思维的不同,二者最终企及的生命之"动"也各有千秋。本文着力廓清此三层境界上"动"之美学蕴涵,系对动画理论的开拓性灼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