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0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937篇
劳动科学   32篇
民族学   233篇
人才学   186篇
人口学   109篇
丛书文集   1655篇
理论方法论   268篇
综合类   3583篇
社会学   534篇
统计学   330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86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474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400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安琪 《天府新论》2018,(2):156-160
作为现代政治社会与当代政治哲学核心命题之一的“公共”议题,在当代学术界不仅因其共时性的理论面向之复杂多变而饱受辩难,更因其历时性的观念变迁而模糊不清,全球化视野下的先发现代国家与后发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与错位更为这一概念的厘清增添了困难。任剑涛教授的《公共的政治哲学》一书从政治哲学视角出发,梳理了公共理论的历史观念渊源与当代思想谱系,重新界定了被汉语学术界混同已久的“公共”与“公共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权力制衡、相互交叠的公共结构框架,为我们继续思考繁杂的公共生活在当代政治世界的边界敞开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
3.
基于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各构件的受力特点,采用产生单位变形所需抵抗力的力学概念定义结构刚度和拱梁相对刚度,以在建的国内最大跨径高速铁路连续梁拱桥为工程背景,通过调整拱肋和主梁的截面形式和尺寸,详细分析了不同拱梁竖向刚度比结构的结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拱肋对主梁中跨受力和变形性能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随着拱梁竖向刚度比的增大,主梁边跨受力和刚度可能成为控制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拱梁竖向刚度比达到1.0以上时,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5.
6.
7.
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后备军,其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抑郁发生率居高不下,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大学这个半社会化的集体中,抑郁个体对自身消极评价,不仅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失去锻炼、提升自己的机会.通过文献查阅,抑郁个体普遍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缺乏求助路径.因此,以社会支持和抑郁为切入点,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趋吉避凶,汉代社会普遍迷信时日禁忌。然而日禁过于严苛繁密,往往“使人拘而多所畏”,故而引起了汉人的反思与批判。在遭遇紧迫之事而“不得择日”时,日者往往通过举行救禳仪式以祛除灾祸,变通行事。一些士人则认为,时日本无吉凶,不过是人内心有所忌讳才会生出禁忌,若能“考于心”而不“围心”,则可以“不问时日”“不拘日禁”。儒家传统则特别强调“人事”的作用,认为为善者为吉人,为恶者为凶人,吉人遇吉日,凶人则遇凶日,从而将时日的吉凶归结为道德层面的善恶。王充则认为,吉人、凶人并非由善恶所致,而是命定的,从而彻底否定了人对于命运、吉凶的主动性。而无论是强调“心”、人事还是命运,都否定了时日所具有的吉凶属性,从而消解了时日禁忌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宪法上人格尊严的内涵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扰的难题,尤其表征在理论与实务中宪法上人格尊严与民法上人格尊严存在混淆与错位的图景。当务之急是对二者间的相异与交互做系统的梳理与阐释,以厘清各自的适用范围与边界。就二者间的相对独立性来说,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差异、法律的形成余地以及宪法不能成为私法裁判的直接依据上。而基本权利的客观法属性以及人格尊严话语体系的特殊性又使二者的交互成为可能。民法上人格尊严的认定要素对宪法上人格尊严的界定具有积极含义,并为人格尊严内涵的理解搭建起了基础框架,宪法上人格尊严的本质应认定为一般人格权。借由宪法规范与民法规范动态的循环解释使宪法的价值贯穿于部门法之中,由此实现宪法上人格尊严与民法上人格尊严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