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本文以四川省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为例,针对围绕彝族的民族表象的争议,从动态的视角入手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美姑进行的大凉山彝族的丧葬礼仪的田野调查成果,对他们的归属集团表象的应有状态进行讨论,并对自称为诺苏集团的表象进行考察。尽管划分彝族下位集团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维系家支每个人的纽带父子连名系谱和丧葬仪礼等非日常的仪礼上唱诵的《指路经》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大凉山彝族的人们归属集团表象的现实存在与非日常性的特定场合中表现的动态的归属表象并不完全一致,后者超越了日常性交际圈。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民族识别立场。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其中,人口流动中举家迁移规模不断增长,同时,流动儿童的数量也持续增长.与之相应带来的问题是流入城市公办学校“流动的贫困儿童”数量的上升.由于户籍制度和政策的限制,这些流动的贫困儿童的父母流入城市后享受不到流入地的公共服务.他们的父母学历整体低下,没有安定的职业,不具备优越的经济实力,只能保证当下的生存需求,没有能力满足儿童教育和文化上的一些消费.面对生活在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匮乏环境中的流动的贫困儿童,学校为其搭建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弥补了其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摘要]彝族的归属集团意识问题,在学术界特别是作为民族认同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就这个问题学者们从政治、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以彝族丧葬文化为媒介,试图找出形成彝族民族情感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具体体现在彝族经典《指路经》中,并且都与彝族的祖界地兹兹普乌、始祖阿普笃慕、六祖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根据笔者在四川大凉山以及云南的部分彝族地区进行的有关彝族的丧葬仪礼的田野调查的成果,以流传于各地的彝族经典《指路经》为文本,来弄清有关经典《指路经》的祖界/祖先迁徙原点的言说以及送灵、招魂路线的言说内容,并且联系《指路经》中的地名路线,绘制出迁徙路线图,研究《指路经》对彝族归属集团意识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口国际流动性的增加,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多元化文化教育政策.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就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来实施.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与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之间存在着差异.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就为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政策,首次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但在后来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与主流民族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从而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不佳,出现了文化的中断和断裂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笔者根据在四川省大凉山彝族美姑地区进行的彝族丧葬仪礼的田野调查成果,对他们的灵魂观、祖先崇拜以及社会功能进行讨论.他们通过死者的子孙对死者的祭祀,把对祖先崇拜具体化了.在三个祭祀的层次中,作为死者及祖先的化身灵牌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灵牌玛都的祭祀层次不仅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人们的灵魂观,还揭示了与所谓的三魂说和三灵说的密切关系.而且,由玛都的祭祀层次还可看出大凉山彝族社会结构的原有状态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