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研究无论是方法还是路径、范式都已不断创新,相关成果不断呈现。从业人数和论著不断增长的同时,也要看到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任何脱离实际,游离于马克思主义本真的研究都会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阻碍。"神化"、"泛化"、"西化"等趋向弱化了理论本身的解放和建设功能,偏注于形式,形成一种形式化的"外衣"。在种种喧嚣后面,马克思主义被形式化直至走向被掏空和弱化动摇的危险境地。实践中,存在着简单粗暴、盲目膜拜现象凸显研究态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者的应有之责。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叙事离不开改革开放和主要矛盾两个视角。改革开放不应成为解读中国历史进步的切割线,而是联接历史叙事的纽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个历史叙事中。立足于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在这种历史叙事中才得以展现其重要意蕴。质言之,包含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与改革开放诠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叙事尤其是改革开放、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叙事有机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叙事中。文章选择两个重要历史叙事节点力图深刻揭示改革开放的发生、展开和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建构一种以人民为主体的叙事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3.
实践标准大讨论已然三十年,重提实践之真理标杆,是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学术和实践问题,在中国80多年的革命和实践的历史境况中,中国化问题无法回避,亟需对其做出深层次的解读和诠释。在哲学视阈中,用实践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摈弃形形色色的干扰,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一个积极的开端,它为后来者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和教训。而江泽民同志《十二大关系论纲》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划时代的总结,开启了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篇章指向。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重新审视两大"关系"文件,既是对过去历史事实的追问,更是对未来中国走向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第二个结合”孕育于“第一个结合”,又具有与之不同的特质并行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它产生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实践发展不断演进的结果。反过来,“第二个结合”直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从不同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不同效应。具体表现为:在造就文化新形态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据;在思想解放中,“第二个结合”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理论和制度空间;在相互成就中,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确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效应,有助于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文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传统。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文风建设,身体力行。文风体现学风,学风彰显作风,作风凸显党风。文风,小处而言,是个人思想、为人处事的表现;大处而言,是一个单位、集团甚至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本真映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既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引领和主导功能,同时也面临着学术思想大众化的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界日益被边缘化,不可否认,文风的自我迷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文风作为话语言说方式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渗透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实施。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文风,重振其批判精神,维护思想制高点,改变话语权"西强东弱"的局面,是当下之急。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动能,是从政治维度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动能体系的学理性概括.其生成基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之新变化,涵括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动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力的动能、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动能、世界治理供给中国智慧的动能等四重样态.其运行过程也是整合内部各个要素的过程,蕴含内生式政治动能与外生式政治动能相互依赖机制、主体式政治动能与规律式政治动能相互协调机制、制度式政治动能与体验式政治动能交互适应机制、阶段式政治动能与过程式政治动能相互配合机制等四重机制.而其运行释放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制度规范力、话语凝聚力构成了促进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合力并转化为国家治理的能力,极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际性话语权的综合提升力.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构造上,继承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谱系并进行了契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在历史发展中,深刻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教训与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在现实研判中,准确识别国际政治斗争大背景下中国面对的国内外意识形态多重威胁;在实践建构中,更新意识形态传播形式、话语、空间的整体布局.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的多重生成底蕴,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思想清醒、提高政治站位、以坚定的信念与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思想及其文本的理解,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勾连在所难免。在学术和思想解放的当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多维理解已然成为事实。但解释学不是套语,不是标签,更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解释学功效的生发只能依靠解释的对象而非自身。理论解释不是个人私密化的阐释。从哈姆雷特式的解读到臆造两个马克思再到彻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学的旗号下已面目全非。在这股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学的诠释思潮中,我们不经要问:如何理解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厘清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悖论:认识论虚假"真理"性、本体论极端观念性、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性、价值资产阶级普世性,这有利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形形色色的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澄清思想迷惑,有利于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立足于全球化视域中对现代性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批判及建设性向度的反思,无疑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