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南省考察春季农业生产期间,特地来到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座谈.在回答"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后,将来这个地谁来种"这一问题时,温家宝说,分散的土地必然要有人进行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我们既要从政策和法规上引导好适度规模经营,又要将农业机械化同良种良法结合起来.要办好农业技术学校,让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来补充农业劳动力,做新一代农民,这是值得各级领导深思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汉唐地理数术知识的演变与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对地理知识和地理书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脱离数术的范畴。《汉书.艺文志》形法类所录相地书很可能属于三种不同地理对象的相地术,与图宅术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图宅术以五行说为基础,是在日书基础上经过精密化、系统化形成的选择术。这种选择术当时可能主要面向阳宅,与葬书不相统属。随着古代学术体系的转变,魏晋之间,以《山海经》为代表的相地术,其平实雅正的地域描述体系,取得正统的知识地位;其相术部分,逐渐发展为宅、墓并重的选择术。随着墓地荫泽后代思想的流行,冢兆选择术逐渐成为该时期数术发展的一个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古代地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确立是早期数术分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水浒传》中乡村意象的文本解读,具体分析了“村景”、“村酒店”和“村庙”等意象,从诗化的语言中探究所蕴涵的俗文学里文人化因素和其创作倾向,从模式化的内容中发现民俗文化的痕迹。乡村是《水浒传》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另一重要环境,解读其中的内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水浒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气候变迁与环境演变存在的区域局限自从竺可桢开创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科学方法以来,无论是气候的冷暖序列重建,还是干湿序列重建,都得到了十分深入的讨论,在文献的认识与处理方面、计量方法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财产申报与刑罚惩治是反腐斗争的两种法律手段:前者重“防”,后者重“治”;前者依赖后者提供保障,后者需要前者实行源头控制和提供法理基础。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我国主要依赖刑法制度反腐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应尽快构建严格意义上的财产申报制度,并应以财产申报制度为主体重构反腐制度体系。我国刑法反腐应退至“二线”的“后盾”地位,并应根据财产申报制度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6.
吉恩·斯珀林(Genesperling)目前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教育中心的主任,同时兼任美国发展中心经济项目的负责人。作为当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顾问,斯珀林在2004年3-4月的《外交政策》(《Foreignpolily》)上撰写了一份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备忘录,就如何成为自由贸易的民主党人士提出了建议。斯珀林在这份备忘录中称: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许多重要支持者都反对市场自由化,更糟糕的是,在贸易问题上似乎确实没有人想达成真正促进经济增长和革新的一致意见。他建议,下一届美国总统必须打破思想枷锁,突破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报刊地图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史料,它总量较大,虽然从科学测绘的角度看质量参差,但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其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虽然其在分布上存在着集聚与离散并存的现象,即某些时段某些地区某些种类明显集中,而其他类型则较为分散,但是大多数报刊地图有着明确的上下文语境,而且往往其叙事具有连续性、日常生活性的特征.这些地图不仅仅是文字报道的图像说明,更是近现代社会的可视化呈现.它们与其他资料构成互文,既可以对研究近现代社会起到互补阐释的作用,又可以较好地推进近现代社会空间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汉水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奇  潘晟 《江汉论坛》2001,13(3):36-40
汉魏六朝时期,汉水下游河道当在今河道之北,与今天门河位置相当。隋唐至北宋前期,汉水下游河道南移至今东荆河一线。北宋中期至南宋,汉水下游有两条河道并存,北支在今河道附近 (具体位置与今河道略有差异 ),南支相当于今东荆河。明代汉水下游岳口至汉川段河道在今河道之北,流经今天门横林、干驿与汉川田二河。这一河道在明清之际淤废,汉水主泓道迁移到今河道位置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