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大自然是色彩的宝库,是幼儿自然色彩教育的最好课堂。幼儿自然色彩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掌握色彩知识或技巧, 而是通过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彩美激发幼儿对自然美的敏感性、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萌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培 养幼儿健全的生命意识。幼儿自然色彩教育应让幼儿面对活的、灵动的自然色彩,在自然情境中唤醒幼儿的色彩敏锐性,激 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让幼儿在一花一草的色彩变化中体悟一种生命滋养另一种生命的神奇,感悟生命的真谛,从而学会感 恩自然。  相似文献   
2.
教师恰当的回应行为能够促进幼儿自主性游戏水平的逐步提高。本次研究旨在对自主性游戏中幼儿教师的回应行为现状进行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通过笔者的非参与性观察和对幼儿教师的问卷及访谈,收集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从回应行为的次数及回应方式、回应类型多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主性游戏中缺乏教师回应行为;幼儿教师的消极回应占据主要比重;回应行为模式化,教师无法正确把握回应的时机与方式。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帮助幼儿教师进一步提高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回应能力,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主性游戏水平。  相似文献   
3.
由于儿童与自然的天然联结性,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关注户外自然游戏环境的建设成为实践的主要途径。大自然是儿童天然的游戏场域,亲近自然有利于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不友好”的城市设计割裂了儿童与自然环境的物理联结。基于儿童友好城市视角的自然环境创设要满足儿童审美体验、游戏、同伴交往和情感倾诉的需求。在基于儿童友好城市视角的自然环境创设中要博采众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儿童创设能产生“超验感觉”的自然环境,创建社区农园,创设自然感官区和儿童友好公园。  相似文献   
4.
儿童潜能是内蕴在儿童身上、尚未显露为现实的发展能力或可能性。它是人类生命进化在儿童身上积淀的胚芽,这种胚芽虽然隐伏着尚未显露出来,但在潜隐状态下就已经具有了一种发展的能力。儿童潜能的发展需要教育的适度引导和良好环境的熏染,更需要儿童主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教育部门公布的学前教育发展数据为依据,对江苏省第一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截止2015年全省幼儿园总量、省优质园数量大幅增加,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明显提高,学前教育投入大幅增长,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入园难”问题得以缓解。但是仍存在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高质量、普惠性幼儿园数量较少等问题。对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内容的分析表明,其总体目标着力于推进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公平发展,有利于解决“入园贵”“入好园难”的问题。要使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目标真正实现,各级政府要在充分落实政策和措施的同时,不断创新机制,通过机制引导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推进,从而真正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儿童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促进儿童潜能的发展。为了使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潜能开发观,在儿童潜能开发中践行“无为”之道,使游戏成为儿童潜能开发的主要活动。同时,社会也应为儿童潜能的开发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不同历史时期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幼教事业发展初期,人们期待幼儿教师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技巧。而在21世纪,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逐渐成了幼儿教师素质中的核心素质,高师院校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幼儿教师。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儿童自然教育直接照搬西方的森林教育模式或以游学、生物科学教育、营地教育等形式开展,忽略了自然与儿童教育之间的本原性关系。为了厘清自然的内涵,探究自然与儿童教育的本原性关系,探寻儿童教育回归自然的实践路径,从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关于“自然”的原初涵义入手,阐述自然所具有的“自己如此”“生长”“涌现”等原初内涵是教育回归自然的本原依据。让教育回归自然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不破坏儿童本来如此、自己如此的状态;顺从儿童固有的本性;激发儿童自主化生的力量;发挥大自然的儿童教育功能。儿童自然教育应“以自然为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旨”,在实践中走进大自然或创设微自然环境,以自然游戏为核心,融合生命教育和自然美育,激发儿童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能,促进儿童丰满生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