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权下乡与知识下乡是民国乡村两种有代表性的、不同以往的发展路径,也是中国乡村治理前所未有的变动。政权下乡是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进行的全面改造,以国民党政权发动的县自治运动为代表;知识下乡主要指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所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政权下乡与知识下乡各有其局限,在实践中需要发挥各自优势,处理好下乡过程中的制度与政策设计、对权力的监控以及向基础型权力的转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兆刚 《东方论坛》2016,(6):109-113
围绕着农村治理的新问题,青岛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基本的制度框架,相继探索出了一些农村治理的新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治理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向,对于农村治理的发展而言,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威推动作用,推进基层自治组织的服务职能,发展壮大农村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3.
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制度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而有效制度的形成与变革是制度变革需求和制度变革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种制度变革需求和制度变革供给的相互作用中,整个制度体系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4.
民论是清末政治改革思潮中的重要内容。在清末这一变动剧烈的时代中,人们对于民的认识发生了诸多变化,对当时及其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末的民论包括对民之地位与民之权利的论述等内容。清末民初思想家普遍认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对民的地位、民的权利进行了不同于传统民论的新的阐释。但对于民的能力却大多抱以悲观的态度,因此在是否给予民以充分的自由权利、提高普通民的政治地位问题上显现出迟疑和保守。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中,国民党具有核心作用,其自身状况对这一体制的运转有着根本影响。1927年以后,国民党党员构成与组织形态的变化,表明国民党的性质已发生了蜕变,它不再是改组时基础广泛、组织严密、追求进步的革命政党,成为基础狭隘、组织松散、失去革命精神的保守政党,以党治国的主体前后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国民党的统治能力急剧衰退,无法充分发挥其执政功能,阻碍了现代国家的成长,最终导致国民党政权的溃败。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县自治的活动,重点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本文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建设县自治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色彩,但国民政府的现代化程度低下,不具备领导一场现代性社会变革所需要的国家能力,这是其县自治失败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县自治具体制度和举措的失当、人才的匮乏等也是其县自治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建了全新的抗日民主政权,这种新不仅体现为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权体制,还体现为在各级政权的干部来源、工作作风、政治过程等方面都展现出全新的特点。其经验包括成功在根据地实现了组织化领导,开放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方式,不拘一格的政治生活形式,充分发挥政权的主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秋瑾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绍兴文理学院欧阳云梓博士的大著《秋瑾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的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为我们了解真实的秋瑾提供了一个详实可靠的读本。笔者认为,欧阳博士的这本书有以下特点:第一,史料详实,叙事清晰。  相似文献   
9.
王兆刚 《东方论坛》2007,(5):107-112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以地方自治为名,力图通过国家权力对农村进行大规模改造,在农村建立严密的权力网络,稳固统治秩序.在此过程中国家对农村的干预能力大为增强,国家与农村关系空前密切.南京政府的乡村治理以失败告终,从中可以看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乡村关系重组的问题上,国家在农村建立有效的控制体系时必须伴之以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加强对乡村权力运行的监控,培育农村的自治能力,如此方能实现国家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金融监管--契约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忽视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金融监管思想与实践的漫长演进过程,从而可能割裂了金融监管发展的内在逻辑。将研究视角拓展到金融监管的初级阶段,则可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实际上是由国家介入的金融交易履约机制,是履约机制外化的一种方式和分工细化的结果。作为金融交易履约机制,金融监管应包括国家、行会类组织、金融交易契约自身三个不同层面,而不仅是一般所理解的由国家主观制定的金融监管。而国家在履约机制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金融行业的特点,使国家介入的金融监管成为最主要的金融交易履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