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开放、包容,成都的文化或天府文化的特质就是兼容,这一文化特质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章从民族学角度进行探讨。从民族大格局看,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西南边疆和内地的桥梁,尤其是在汉藏交流中起着连接枢纽作用。成都地处青藏高原山前地带,青藏高原孕育和滋养了天府文化,而移民与文化复合性造就了天府文化的兼容特点,兼容使得成都成为连接汉藏民族的重要枢纽。今天,成都的连接枢纽功能正日益加强,这对于成都和藏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藏族传统上将其分布地域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三者既是藏语的三大方言区,也是三个不同的人文地理单元.文章对藏族的地域特点及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的自然基础进行了讨论,指出藏族三大人文地理单元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之问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自然地理区域是藏族三大人文地理单元形成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自然基础.文章还对作为藏族三大人文地理区域的康区的特点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摘要]今天,“藏彝走廊”无论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概念,还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民族区域,均已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并成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世纪以来的藏彝走廊研究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路径,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回顾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自新世纪以来倡导和推动藏彝走廊研究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特别是介绍了李绍明先生发起和召集的三次以藏彝走廊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情况。新世纪以来我国藏彝走廊研究局面的开辟与发展,正是由我国民族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李绍明先生亲自倡导与推动的。  相似文献   
4.
据后弘期藏文史籍记载,松赞干布时除兴建大、小昭寺两座佛教寺庙外,还在吐着全境修建了众多佛教寺庙,此即所谓四茹边压寺、四再压寺、四压肢寺、九对治寺等等。对于松赞干布时这些大规模兴建神庙的记载,学术界往往持信疑参半态度,且认识上也存在较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这些神庙当属佛教寺庙性质,并将其作为松赞干布推崇和发展佛教的证据①,一些人则认为这些神庙当时应是受本教观念支配而兴建的②,而另一些人则根本对当时是否建有如此众多的神庙表示怀疑③。毫无疑问,弄清这些神庙是否得到兴建以及其兴建之性质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了吐蕃王朝以前吐蕃部落联盟由前期的牧业经济生产方式逐步向后期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对这种经济生产方式的变迁与其政权发展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民国时期关于康藏研究的三种学术期刊《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产生的背景、时代特点、载文内容及其学术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与探讨,同时对三种期刊所载文章的数量、类型等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此外,文章还对20世纪上半叶作为我国现代藏学兴起之重要标志的藏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现为何同康区研究有密切联系,以及康区研究在我国现代藏学兴起过程中所占有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松赞干布时代的佛教史实 ,学术界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甄别与对照 ,对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的途径、方式和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并进而对当时佛教文化传入之实际面貌与地位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华阳国志·蜀志>记:"蜀日邛,皆夷种也."据此记载及其他相关史料,原蜀国确存在有邛人.但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之邛人部落"邛都夷"却分布于滇以北越嶲郡"邛池"一带.那么,蜀地邛人与越嶲郡的邛都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者孰源孰流?蜀地的大石文化遗迹与越嶲即今川西南发现的大石墓是否均是邛人所为?此问题从目前的考古文化看虽尚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对于认识蜀与西南夷的关系以及蜀人的族系面貌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看黄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迁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硕 《西藏研究》2004,(2):33-39
本文通过对目前川西高原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遗存石器类型和文化面貌的分析 ,认为他们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南下的北方人群系统 ,正是他们将源自于华北地区的小石器和细石器传统带入了川西高原。他们主要活动于川西高原的一些河流阶地 ,最南抵达了今攀枝花金沙江流域 ,并在此同由华南地区沿长江向西迁徙并有着大中型石器和砾石传统的人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与联系。此局面开启了后来历史时期源自北方的藏缅语族群 (或称“氐羌”族群 )同源自南方的濮越族群两大族群之间发生交汇、联系和融合之先河。这表明藏彝走廊南部地区成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明之间一个交汇地带的历史 ,目前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 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硕 《西藏研究》2004,(4):61-64
康区是格萨尔故里,也是《格萨尔》英雄史诗发源地。文章对康区为何会成为《格萨尔》史诗的发源地以及该史诗在藏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康巴人总体上具有个性张扬、强悍和善于开拓进取的性格特点,而造就康巴人这种性格特点的一是康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二是康区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土壤。《格萨尔》史诗不但与康巴人的个性特点息息相通,且代表了藏族文化中对人性的颂扬和肯定的一面。藏族文化中有两个鲜明的层次,一个是对神的信仰、敬畏和服从,另一个是以对英雄的赞美而体现的对人性的颂扬,前者以宗教为代表,后者则以《格萨尔》史诗为载体。可以说,正是《格萨尔》史诗的产生使藏族文化的结构达到了一种完善和完美的状态。故《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文化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格萨尔》史诗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人性的颂扬与肯定,也正体现了康巴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