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稻谷和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千百年的种植传统在村庄文化构建与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制度功能。农业自然属性与稻麦生产属性的交织既诱发了中国食物丰裕与饥荒的频繁交替,也形塑了稻区和麦区农民不同的生存策略。文章认为,稻麦种植形成的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蕴含着不同的风险规避机制,从而使农民在饥荒威胁中选择了不同的"逃避艺术",即稻区农民相对强调"齐心互助",麦区农民则倾向于"读书改变命运"。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水稻种植村庄,小麦种植村庄的农户具有更高的教育投资水平,并且更加不认同"读书无用论"。机理分析表明,麦区农户之间的邻里互助水平显著低于稻区,而较低的邻里互助水平将提高农户的教育支出。对于麦区农民来说,教育具有重要的体制性生存的工具性功能。因此,稻麦种植特性及其文化意蕴决定了农民规避饥荒的不同生存策略。文章不仅揭示了稻麦种植中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含义,而且对制定现实政策具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2.
农地产权制度是中国乡村治理的核心线索。由国家法律赋权、社会认同和农民行为能力三个维度所表达的产权强度及其差异,是导致不同乡村治理模式的内在根源。农耕文化、地权模糊及其关系交易,构成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制度遗产。从“产权弱化—关系型治理”向“产权强化—契约型治理”的转型,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从产权模糊走向产权明晰、从关系型交易演变为契约型交易的历史逻辑。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内,农地确权所内含的产权明晰与稳定预期,正在推进中国乡土社会的转型,一方面逐步撕裂由亲缘地缘所维系的传统村社治理秩序,另一方面以契约化、正式化和法制化的现代化方式,重构“国家有作为”“社会有认同”“人民有参与”的法制、德治与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4.
农民消费行为的产权含义始终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基于“农地确权G土地功 能G收入结构G农户消费”的分析框架,探讨农地确权政策影响农户消费的内在机理.分析表 明,农地确权契合国家宏观经济扩内需、强消费的内循环政策导向.使用2014年和2016年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 PSMGDID 模型估计农地确权的消费效 应.估计结果显示:总体上,农地确权显著促进农户人均消费、人均商品性消费,但对人均服 务性消费并无明确影响.进一步证据表明,基于农地保障性功能和财产性功能使用的农户, 农地确权政策将显著提高其人均消费和人均商品性消费;农地确权消费效应在兼职农民家 庭中最为显著,但农地确权政策并未带来农户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挖掘农户消费背后的产 权含义将有助于扩大农村内需,促进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互动关系中,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务农劳动力具有替代与挤出效应是学界的一致共识。但作为改造传统农业重要力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其本身所具有的革新农业经营方式,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农或返乡的功能并不被主流文献所重视。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分析农机外包服务对农户务农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将有效替代务农劳动力,但并不必然诱发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具有抑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在村庄层面,机耕服务的改善将显著抑制劳动力外出务工。机理分析发现,农机外包服务将显著提高农户在农村部门的务工收入;统一提供机耕服务的村庄更可能发展非农产业,从而解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去向之谜”。正是由于社会化服务所具有的改造传统农业并深化其分工的功能,决定了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并非是单纯地挤出劳动力,反而会拓展农村就业空间。由此强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成为农村与城市争夺优质劳动力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