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旨在培养基础教育领域从事语文教学的专业人员,因此课程设计应兼顾当前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对教师在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以古典诗词的教学为切入点,针对中学语文对古典诗词教学的要求,探讨大学阶段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力求在大学文学课程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有效的链接。  相似文献   
2.
<和刘原父澄心纸>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澄心纸"为线,将叙题、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在吟咏澄心纸的同时,欧阳修对自己的三位挚友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的才华由衷赞美并为他们的不幸发出不平之鸣.此诗怀人、伤时、自叹兼而有之,人生的感慨、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兴衰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诗的理趣     
理,阐明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诗,歌咏性情,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诗与理一旦相结合,比起一般纯粹抒情的作品来,要具有更为耐人寻思的力量。因为人们在阅读这类作品时,往往会引起理性上的启迪与触发,省悟出有关人生的哲思。但“理”并不等于“理趣”,魏晋时代的玄言诗,清谈玄理,然而形象苍白,味同嚼蜡。宋代理学家打出“以理为诗”的旗帜,借诗讲学,致使他们的诗通篇议论,大多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之作。这两类诗皆无“理趣”可言。所以,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既表现了理性认识和客观规律,又具有审美理想和审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悲秋三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主题贯穿中国古典诗歌。本文从三个层面来分析悲秋境界:人之情感与秋之气候的感应;悲秋所引起的对人生的悲叹;悲秋中包容的历史之感与国事之忧。  相似文献   
5.
李白将其诗歌主张、诗学观点贯穿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本文以《李太白全集》及众家评论为基础,从李白的诗歌理想、诗歌渊源、诗歌美学、诗歌境界等方面入手,探究李白的诗学见解与主张以及在诗学批评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在高扬"渊明风流"的南宋,"上饶二泉"赵蕃与韩氵虎对陶渊明人品和诗文非常推崇。本文从"上饶二泉"在情感上对陶渊明的认同、对陶渊明人格美的追求、对陶渊明艺术的接受三个角度来探讨"二泉"诗歌与陶渊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生就意味着一定长度的时间之流,而且这个长度又是自己所不能决定的。因而,中国文人不断发出这种生命难持的悲叹。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时间意识常表现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以及物我的观照中。并且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也产生了珍重现在时日,及时行乐、及早建功等行为指向。  相似文献   
8.
艺术感觉之所以与一般感觉不同,是由于有着作家主体意识活动的主动参预,因而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作家在进行艺术感觉时,必然是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体验,使之协调活动,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就对创作主体来说最重要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来谈其与艺术感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家的创作活动意味着人和世界缔结着一种特殊关系,但是作家创作中的复杂的大脑活动,本来就是一只“黑箱”,只有感觉,才是打开这口密闭的“黑箱”的第一扇窗户。换言之,作为发生在人和世界交换过程最原始的接触点上的感觉,是连接人和世界的第一条纽带,接下去的,才是人的思考和行动,从哲学意义上说,感觉是人对存在的自我意识的第一证明。 感觉是人的眼、耳、鼻、肤等器官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所引起的经验反应,但是,当作家在感觉的时候,在他跟前所呈现的世界与其他人观察到的世界是并不一样的。作家感觉的目  相似文献   
10.
面对语言,作家一方面体验着创造的自信与欢乐,一方面又经受着种种尴尬与磨难,越对生活有深刻感受,内在情感体验越独特丰富,就越能体会到诗人纳德松那句名言的份量:“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正因为痛苦,使作家更清醒更明智地对待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