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人们关于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记忆的研究,可以洞察这一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脉络变迁轨迹。蒋介石这一人物形象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在人们心中呈现出不一样的记忆版本。本文试图对社会记忆理论的理论谱系及其核心意涵进行梳理,作为分析当代人们关于蒋介石这一特定历史人物不同社会记忆的分析视角,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对蒋介石故居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进行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旨在展示人们对1949年以来不同时期的蒋介石形象进行展示,分析了在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台海关系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蒋介石如何在不同时期被塑造成为各具特色的人物及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因素。研究表明,蒋介石形象变迁这一个案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记忆在不同社会情境下被建构的过程,国家的政治旨趣和社会成员的个人遭遇都被卷入其中,使其成为工具化的一种手段随着时间的流走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乡土主义取向的社会变迁——以昆山周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案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本论文是由“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课题的一个子课题“中国农民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江苏昆山周庄镇调查”成果的一部分写成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课题组之所以择定昆山周庄镇和北京“浙江村”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  相似文献   
3.
作为经济社会学议题的集体行动——从奥尔森到科尔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学对集体行动的研究因奥尔森的研究进入人们的视野,因科尔曼的研究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本文将集体行动放在经济社会学的背景中去讨论,重点论述奥尔森及科尔曼关于集体行动的不同理解,并将他们的理论放在中国经验里去检阅,并进一步讨论结构与行动,以及集体行动在中国如何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一、引子:一个方法论提示。在这篇论文里,我们尝试用小说作为分析某一历史时期的物质、精神状况的文本依据,而小说能否作为社会分析的依据是有争议的。小说所展现的社会图景是通过小说作者的思考,使用小说的写作技巧作出来的,即使是贯彻写实意图的小说,也是不能当作史志来使用的。小说的真实与社会学的真实是不同的,小说所构拟的社会真实是经过小说作者运用文学技巧重新表述的结果。例如巴尔扎克的小说,他的小说写实风格明显,他把当时的社会要素(风俗、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整合成小说的社会空间,通过虚拟的人物在虚拟的事件中的生活,展示了法国十九世纪的社会风情。  相似文献   
6.
董国礼 《社会》2006,26(6):154-154
詹姆逊的空间化思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和曼德尔的资本主义分期,他实现了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空间批评,提出超空间这一后现代概念,以建筑、文化、绘画和电影进行空间分析,并建构认知测绘美学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拯救之途。他的理论贡献构成更大范围的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作为一个暴力潜能的垄断组织,当然可以创造任何产权形式。 诺斯 一、导言 本文是笔者所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1949—1998——以太和县为个案》的一部分。笔者在这篇博士论文里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中国50年来的土地制度变迁视为由制度均衡到非均衡而引起的变迁过程,讨论了从土地改革到集体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制一系列的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个案的选择及其背景本文所关注的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历程中在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以宿命观为例)及其关系问题。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是一个有900多年历史的古镇,传统悠久而浓郁,离中国最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不到100公里。周庄历史上有...  相似文献   
9.
1949年后,土地改革开启了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权力实践,人民公社的高度集中化是国家对农村控制的高度体现.国家对农村的权力实践过程伴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对乡村资源的垄断,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伦理的沦丧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瓦解,即乡村道德共同体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作为临时道德代言人的国家随着对农村社会经济控制的削弱而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1980年代出品的两部电影<喜盈门>和<咱们的牛百岁>则一厢情愿地认为乡村仍然是一个道德共同体,乡村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和社会结构问题都可以通过乡村这个道德共同体的力量来解决.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喜盈门>和<咱们的牛百岁>这两部电影的角色和情节设置,来揭示1980年代国家对农村社区的道德想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