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她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必须在此。如果没有政治,就玷污了作品。因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以期展现被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扭曲、异化的黑人的生活。然而,莫里森并不满足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探寻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 ,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 :从认同男性主体意识到反抗男权社会再到超越女性传统命运  相似文献   
3.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的基本主题.母爱是黑人母亲自我授权的源泉,也是她们履行母性职能的方式.母亲以身体孕育着共生且分离的黑人女儿,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懂得自爱价值的主体.在母爱和自爱的基础上,黑人女性把爱的真谛传播给黑人社区的每个成员,使互爱成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爱是莫里森以文学书写为族裔的完整生存实践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作家莫里森的身份定位是黑人、女人和美国人.作为一名黑人,莫里森从家庭、黑人学校和社区汲取了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化养分,并将这一民族传统的精髓发扬光大.作为一个女人,她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黑人妇女,塑造出敢于反抗不公社会、打破歪曲原型、实践本真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同时,美里森又是跻身主流的美国文学大师,双重意识、两种话语在被经典化的美里森的夹脑中角逐.  相似文献   
5.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一位华裔母亲通过回忆重构过去、经由过去选择记忆的故事。从母亲的回忆入手,分析她找寻姓氏、重识认同的过程,进而揭示记忆在个体与集体的沟通中的意义,在当下与过去和将来的传承中的价值。以记忆的视角反思过去将有助于华裔个体在回忆家族历史中定位自身,在延续文化传统中凝聚认同。  相似文献   
6.
文章作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乃至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之一在于它使得文学彻底地事件化了,而其源头就是诺贝尔文学本身的被事件化.本文以四人谈话形式,分别论述了诺贝尔文学奖被事件化之后的种种表现及其特征一、消费导向的共谋性;二、消费导向的消解性;三、消费导向的时尚性;四、消费导向的猎奇性.同时,这一事实也再一次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自认她在写作中会尝试回答一些道德观问题。《接骨师之女》是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三代女性、两对母女”关系变迁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女性情感历程的宏伟画卷。女性主体失语、伦理关系失序,既是关怀伦理声音式微的表征,更是两种伦理观(公正伦理观与关怀伦理观)之紧张关系的表征。《接骨师之女》集中揭示了关怀伦理观的独特内涵,充分说明了关怀伦理观对于解决个体间冲突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有助于消解公正伦理观一统天下的认知格局。《接骨师之女》从文学的角度描绘了以“爱”为纽带实现“真”与“善”的统一这一根本伦理命题的现实可能性,并赋予“书写”、特别是女性“爱”的书写以特别的伦理意义,具有呼吁人们重视关怀伦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爱”是莫里森在创作中一贯关注的主题,也是她用以疗治非裔美国人所受创伤的良药。莫里森新作《家》中主人公弗兰克所承受的创伤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朝鲜战场痛失挚友,一触即发引爆弗兰克积郁已久的创伤;二、战后回国邂逅真爱莉莉,令他的创伤获得暂时的抑制;三、亲情使其义无反顾、只身南下营救重病的妹妹茜,最终勇于直视创伤、成功走出创伤的阴影。正是由于“爱”的存在、亲情的永恒,弗兰克才能与外界建立新的“关系”,正视创伤事件、开启“重现回忆”,从而复归原有的“关系”,最终成功地摆脱创伤,治愈创伤。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当代族裔文学的代表力作,二者都在现实矛盾的激发下以记忆重述过去、重构历史。然而,由于记忆的社会框架相异,两部小说在记忆书写中具有叙述记忆的体裁、存储记忆的媒介和传播记忆的载体等方面的形式差异,进而体现作为记忆媒介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各族裔作家正是通过策略地书写个体和族裔相异的记忆,解构美国整一的、同质的主流历史话语,表达族裔群体不同的、多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