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档案为依据,填补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标准。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时人对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与他的真实意图存在着差距。他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即运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现代化的方法来与帝国主义相抗衡。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和严复可称晚清民初思想界双峰并峙的两位巨人,他们的学术和思想有许多相同点,但亦有明显差异。1908年,两人对改革家王安石的集中评论为我们认识其异同提供了极佳的视点。两人当时各自的处境不同,严复地位极高,而正值壮年的梁启超游亡海外,希望得到清廷重用,因此,他们对王的评议也就有所差异。在政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政以肯定为主,辅之以批评;严复对王安石的评议前后一贯,有肯定也有批评。在心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称颂不已;严复对王安石有褒有贬,认为其理想本身就有问题。在学术方面,梁启超关注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强调“求大义以经世”;严复则侧重于文学和哲学两方面,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王安石的思想,故批评多于赞许。上述歧异不仅彰显了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各自情状和不同内涵,也体现了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折射出晚清思想界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3.
金富军  蔡乐苏 《理论界》2005,(11):164-164
新近发现的李大钊挽孙中山联轶文与流行版本不同,这些不同反映着当时国共两党的内部分歧。  相似文献   
4.
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上,马林是一位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自1921年6月被共产国际总部派来中国至1923年10月离去,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以其旺盛的精力,忠诚地为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马不停蹄地奔波着,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  相似文献   
5.
蒋廷黻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课程新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廷黻是著名的史学家、政论家和外交家。近年来 ,有关蒋氏的研究信息虽越来越多 ,但对其史学理念的提取及他对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卓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对蒋氏史著中的一些重要史学理念加以阐释 ,并说明这些理念与蒋氏新建清华历史学系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体系的内在关联 ,从而使蒋氏在中国现代史学中的地位更加理性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倡科学,批判传统,认为义和团是拳匪作乱,是迷信、宗教的产物。1924年以后,陈独秀运用唯物史观,对义和团重新评价,充分肯定其反帝国主义性质。陈独秀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1924年兴起的废约运动。  相似文献   
7.
三、危机感的催迫与中国先进分子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近代中国先进人物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他们具有一幅宏阔的世界眼光。五四时期的先进人物更是这样,他们的世界意识更加突出,更加自觉。辛亥革命流产后,在一片苦闷、悲观、崇古的阴霾沉郁空气中,首先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青年》杂志,以其非凡敏锐的洞察力向青年们指出:“今后时会,一举一措,皆有世界关系。”青年“不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吸引学术界注意的一个重点,特别是“文革”以后,获得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这些成果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起始、过程的述析和史料的搜集、考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内外原因和历史条件的考察。关于后者,学术界历来基本一致的看法不外是:其外部原因是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蒋廷黻曾是与胡适齐名的学者、政论家和外交家。近些年来,他的思想和学术逐渐为学界所重视,对他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有关蒋廷黻的史学成就及其外交、内政实践等史实层面。蒋廷黻有关近代历史、内政外交策略的见解是以他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为基础的,追问其帝国主义观的思想来源,尤其是霍布森《帝国主义研究》对他的影响,进而分析其独特的见解,可以凸显出蒋廷黻学术思想一以贯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究竟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方式来发展中国实业, 还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方式来发展中国实业? “五四”过后的1920 年底, 知识界对这一关系20 世纪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马列派由此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式发展中国实业的理想。长期以来, 理论界一直认为, 这场讨论中, 马列派是完全正确的, 但近几年对讨论双方的认识已发生较大的变化, 不过研究者的视野仍基本局限于讨论双方内部观念的层次清理与对错辨析。本文采用最新出版的共产国际档案史料, 从这场讨论的直接语境, 揭示马列派在讲座中为什么要彻底否定资本主义、为什么不重视中国国情、为什么要把主权独立与外国在华投资混为一谈, 以图有助于我们认清本世纪以来, 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上曲折迂回的历史根源和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