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前,在国内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和专著中,绝大部分在论述相对静止时,都只谈静止的相对性,而不谈绝对性;看不到相对静止的总体属性是静止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这种看法我认为值得商榷.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人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倡议建立人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人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涵义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什么学科特点?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结构?这些问题研究者却很少,论著也不多.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求教于理论界.  相似文献   
3.
中英两国无论在民事庭审组织制度、庭审前准备制度、审理判决制度方面都有区别性和一致性 ,弄清这些区别性和一致性 ,以便为我国民事庭审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中国民事庭审实践经验为基础 ,借鉴、吸收英国 (包括西方发达国家 )的民事庭审制度 ,才能形成既与世界民事庭审制度接轨 ,又有中国特色的民事庭审制度。这就是中国民事庭审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以及各国的政策调整都对重庆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重庆市应该扬长避短,针对世界市场特别是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产品调整、产品改造和投资调整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对象确定的理论基础是矛盾的特殊性。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贯穿于民事诉讼实践活动、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学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这一矛盾运动过程的规律。也就是说,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以及法官与当事人既对立,又统一,促使诉讼矛盾必然解决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土地政策是关系国运兴衰的根本大计。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面临着人多地少、一国二策、责任承包与大农业发展、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城镇化用地与耕地保护、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撂荒等诸多矛盾,需要通过夯实土地权能、完善征地制度、破解"一国两策"、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利用效率、守住耕地红线等措施,进行周密周全的土地制度和政策设计,统筹谋划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发展的今天,实践正在走向异化。这种状况虽然不是人类的初衷,也不是人类实践的本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惜的是,对于这一严酷的事实,人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连最理性的哲学家们也只强调实践的正面效应,强调实践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而忽视了实践异化,忽视异化了的实践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人学研究的同仁。一、人的实践性的异化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文明,创造了科学技术,创造了人类日益优越的生存环境,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人类实践…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庄子是怎样陷入相对主义的呢?除了社会历史根源外,认识论根源是什么呢?有的论者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排斥认识的主观性标准;而另一些论者则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否认相对静止、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这些看法我认为值得研究,现将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中滋生了一种可怕的倾向——重视激励,轻视思想政治工作。这种倾向不仅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而且淡化了党的领导,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的经学开创者,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形式结束了先秦的子学时代,开创了经学时代.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董仲舒哲学思想的认识还不一致,尤其对其哲学思想的形成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关于哲学思想的形成问题;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是适应了汉代初期政治斗争的需要,歪曲了自然科学的成果,继承了孔孟的“天命”观而形成的,他的哲学内容是“独尊儒术”;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他的哲学思想是根据汉初政治斗争的需要,歪曲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兼采百家之长而形成的,他的哲学思想内容很“杂”,可以说是一位“杂家”.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以求教于哲学史界的老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