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程度范畴的形式化手段分属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不同的语言层面,而现代汉语性质量程度范畴的表达方式之一———词汇手段,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程度副词是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词汇手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言运用中,程度副词表达程度范畴时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来体现的:第一种形式是程度副词与量级序列类形容词组合,这又分为两种情况:非"量差程度副词"与量级序列类形容词组合、量差程度副词与量级序列类形容词组合;第二种形式是"最"与极限类形容词组合;第三种形式是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组合。  相似文献   
2.
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语法手段:固定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范畴的形式化手段分属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不同的语言层面,固定格式是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语法手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运用过程中,程度范畴形式化的固定格式主要是通过十六种形式来体现的:"还要"/"更要"/"都(要)"+A;A+数词/量词/数量词(组)/("得"+不定量形容词);副词+A+"(也)没有"/"不过"+"了"; A+"着呢"; A+"之极"/"之至"/"至极";A1+"得"+"不能再"+A2;A1+A2+"了";A1+"得"+A2;A+"得"+("都")+V/VP;A+"似"/"像"/"如"+N;A+"得"+"什么似的";A+"了去了";哪……也没有……A……;A,"以"+N+"为甚"/"为最";指示代词+A/AP;"完全"类副词+A.  相似文献   
3.
程度范畴的形式化手段分属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不同的语言层面.作为现代汉语性质量程度范畴的表达方式之一的词汇手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程度副词、形容词和名词之外,还包括固定语这一重要手段.程度范畴形式化的固定语主要有“千~万~”“大~大~”和“一~二~”等.  相似文献   
4.
陶瑷丽 《中州学刊》2005,(1):200-202
同音词是一个重要的词汇概念,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断有专家学者对同音词进行过不同的界定.但迄今为止,关于同音词,无论在理论上(如定义),还是在实践上(如具体的某一组词汇属不属于同音词)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不同的学者在对同音词性质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模糊性.正确认识同音词的性质,必须区分清楚同音词、同形词和多义词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性质量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语法手段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复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语法手段。在语言运用中,复叠主要通过四种形式表达程度范畴,它们分别是:状态形容词的复叠、性质形容词的复叠、程度副词的复叠与形容词组合,以及"程度副词+形容词"的复叠。  相似文献   
6.
优秀新闻标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的四个层面:语音层面,主要是运用符合语言使用者习惯的音步、讲究音节对称、巧用同音词和把握标题的总音节数等;词汇层面,主要是运用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词、巧用多义词、运用成语、运用流行词语、运用数词略语和选用具有强烈对比意义的词等;语法层面,主要是复句的运用和单句的运用;修辞层面,主要是运用对偶、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和反问等辞格。  相似文献   
7.
汉语学界关于程度范畴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程度范畴的研究重心是性质量程度的表达法,而且主要是通过程度副词和形容词的体现的;另一方面,关于程度范畴的系统研究。据此我们归纳出程度范畴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除"性质量"之外,诸如物量、时间量、空间量、动作量和语势等量的层级表现即关于它们的程度表达研究,几乎没人涉及;第二,现有的程度范畴研究主要是通过程度副词和形容词的量级表现体现的,对程度范畴的系统研究很少见。这也给程度范畴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程度范畴的量级进行划分,最便捷的研究对象是程度副词.在确定程度副词范围的基础上,根据程度副词与量级序列类形容词组合所表示的量级情况,对程度范畴的量级进行归类,将程度范畴分为五个量级:极量级、过量级、高量级、较高级和轻微级.虽然程度范畴的归类不是一个绝对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但这五个量级大体反映了程度范畴的量级状况.  相似文献   
9.
专家学者对同音词性质的探讨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略显稚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其认识也几近本 质,然而也存在着一些对同音词性质认识比较模糊的缺点。本文通过对同音词性质的再认定,并对同音词性质认识 的一些模糊性表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分同音词、同形词与多义词的看法,以期对同音词性质有一个更为 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