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各个方面在当代佛教中都有或可以有很具体的体现。佛教作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居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认可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功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具有一致性,因而可以为佛教所接受和容纳。中国佛教中"知恩报恩"的思想与"契理契机"的观念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佛教由此也成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将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经典表述的"八荣八耻"与佛教的相关思想加以对照,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而利用佛教话语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儒、道、佛"三教合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三家各自消化、吸收其他两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其他两家的某些要素或特征;三家经过长期的磨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三家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存和现实的精神力量,共同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获得了实现自身形态现代化的大好机遇,这将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并最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的撰述宗旨在《药地炮庄·逍遥游》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他将《逍遥游》的宗旨概括为"见独"和"寓诸庸"。他赞大而不执大,谅小亦不执小,主张超越大小而又能大能小;有名而不应执名,居实亦不应执实,应当超越名实而又能示现为有名有实;真正的智者不执著于有用,不执著于无用,在超越有用与无用的同时,又能示现为有用,从而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很显然,方以智在诠释《逍遥游》时,运用中医制药的办法、般若学的无执观念和天台宗的本迹思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诠释特色。  相似文献   
4.
明末遗民钱澄之在《庄子内七诂》中引用佛教的话语对《庄子》中的文句进行训诂.他将《逍遥游》视为《庄子》继《易》的集中体现,将《齐物论》视为是对“物论无端”、“物化无常”之真理的揭示,将《养生主》视为庄子对追求长生久视的反驳,将《人间世》视为是对众生福报寡浅、充满各种痛苦的证明,将《德充符》中“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解释为禅宗所说的“绝后复苏”,将“圣人将游于物所不得遁”解释为佛教的“从众生异类中行”,将《应帝王》中壶子与郑成斗法解释为佛教所说的“他心通”.钱澄之对《庄子》的训诂反映出明清之际的学术追求由体验心性自我向重视考证本意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圭峰宗密撰成<原人论>一文,运用判教的方式对儒道二家及佛教内部的各种解释一一辨别.宗密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儒道二教关于人之本原的究竟之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诘责.但从回真向俗、入世化民的角度上,宗密又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儒道二教及本原的理论.佛教的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在宗密看来,也都不是究竟之论.宗密认为,只有一乘显性教以"一切有情"普遍具有的"本觉真心"为人的本原,这才是佛教内部各种教门的合理性.圭峰宗密的本末之辨是华严判教在教理阐释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与印度佛教相比,中国佛教基本上是大乘佛教的天下。大乘佛教慈悲救度的价值取向、扫相显空的思维方法与众生皆可成佛的心性论思想都可以在儒道思想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这种对应就成为大乘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根源。而儒道学术史上融合兼综的传统又培养了中国义学僧人融纳会通的精神,使大乘佛教创造性地发展出圆教形态。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药地炮庄》旨在发挥觉浪道盛禅师正“庄子为尧孔真孤”之说。他通过叙述和讨论昔贤对《庄子》的见解,极力阐明庄子与孔子的一致之处。他罗列时彦之说,一一加以评论,对当代《庄子》思想研究展开深入讨论。《总论》中最能展现其独特见地的,是《向子期与郭子玄书》《惠子与庄子书》。其撰写《药地炮庄》的基本思路,就充分展现在对《庄子》内七篇的“总炮”中。《药地炮庄·总论》也是方以智撰写全书的体例,由此可知《药地炮庄》是庄学史上一部以禅解庄、以儒解庄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9.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提倡孝道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的佛教信众看来,劝亲信佛、出家修道、慈悲为怀等都是在尽孝道。儒佛两家在如何行孝上有着重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而是对中国行孝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是我们今天弘扬孝道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对于佛教中国化,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理解。就形式而言,译经、格义、判教、创宗、定祖等几个因素非常关键;就内容来说,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的心性化、信仰化、世俗化。佛教中国化既体现着佛教在异域文明中的自我调适能力,也体现着中华文明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和胸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