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顾金春 《阴山学刊》2006,19(5):16-18
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文学批评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学文本的研究,而是转向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研究,文化批评逐步取代了文学批评。这种转型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表现了新语境下的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顾金春 《学术界》2012,(9):202-208,289
文学期刊出版反映了文学社群的门户之争,是文学社群运作的结果,这在1930年代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个阶段文学社群的期刊出版主要采用三种策略:首先通过确立办刊宗旨来打出旗号,吸引同志的注意;其次选定一个有名望和号召力的主编,树立一定的权威,建立崇拜偶像;第三利用编辑的用稿权,对稿件有选择的采用,一般采用思想观念和艺术审美倾向性相近的社群内部稿件,扩大社群的影响.1930年代的期刊出版为文学社群建立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成为社群寻求志同道合对象一种特殊方法,为促进文学社群的凝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复归--梁实秋后期文艺思想及前后转变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月时期,梁实秋宣扬新人文主义思想,虽显示了独特的个性魅力,但多脱离中国文坛的现实.抗战爆发后,由于传统思想的积淀、双重人格的制约以及复古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去台以后其文艺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终完成了从西方到东方传统文化思想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性论是梁实秋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核心。梁实秋于新月时期将人性论与自然人性论相对立 ,与阶级论相对立 ;去台湾后的“人性论”与前期仍有诸多相似 ,但对自然人性及浪漫主义不再持简单反对态度 ,内容阐述更丰富具体。梁实秋的人性论具有较浓的抽象色彩 ,体现了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192 4年秋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 ,选修了契特雷治教授的“莎士比亚”、韦伯斯特教授的“培根与密尔顿”、默道契教授的“美国早期文学批评”和白璧德教授的“1 6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其中白璧德宣扬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实秋晚年是这样表述的 :“哈佛大学的白璧德……融会中西思潮而成的新人文主义 ,使我衷心赞仰。”1“他强调西哲理性自制的精神 ,孔氏克己复礼的教训 ,释氏内照反省的妙谛 ,我受他的影响不小 ,他使我踏上平实稳健的道路。”2自此他告别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理想 ,走上了新月时期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道路 ,成…  相似文献   
8.
1924年秋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选修了契特雷治教授的“莎士比亚”、韦伯斯特教授的“培根与密尔顿”、默道契教授的“美国早期文学批评”和白璧德教授的“16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其中白璧德宣扬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实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闻一多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这次文化身份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表面上看,诗人与学者的文化身份是对立的,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存在统一性。换句话说,闻一多的文化心理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载体而已。反映在其学术研究中,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在精神、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的语言表达方面,都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诗人与学者两种文化身份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力度,社会剖析派概念存在的合法性面临着质疑和危机。群体政治兴趣的指引、知识权威的确立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起到关键作用,而通过刊物加强凝聚、私下沟通交往和书评加强交流,是社会剖析派运作的主要方式,体现了社群的凝聚力。从社群流派的人事角度入手来分析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及运作,不仅能进一步加强这个流派的内涵建设,为命名的合法性增加说服力,同时对于重新阐述社会剖析派,乃至拓展视阈研究现代文学其它群体流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