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海德格尔根植于现代历史主义的观念,认为永恒的理念和超验上帝都基于对存在本身的误读,从而将一切思想理解成时间历史中的生存性解释。由于取消了哲学基础和上帝观念的合法性地位,海德格尔否定了道德哲学,其思想中也没有政治哲学的地位。因此,海德格尔将历史主义推到极端,一切都变成了某个历史时刻的决断,现代人行动赖以遵从的习俗、规范的道德根基丧失了逻辑地平,历史主义走向了虚无主义。因此,要真正克服虚无主义,走向非理性的存在主义是个不归路。只有从理性主义的内部,从前现代的古典理性传统中寻求资源,恐怕是目前抗击虚无主义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施特劳斯的问题意识是在德国魏玛时期形成的.作为一个生长在"神学-政治"危机中的德国犹太人,施特劳斯从清理当代犹太人问题诸种解决方案入手,在批判自由主义同化方案和犹太复国主义方案的过程中,对现代的启蒙事件做了哲学上的深入剖析,从而开辟了一条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路向.犹太人问题是施特劳斯学术研究的隐秘起点和重要线索,为我们理解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同时也对我们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施特劳斯与阿伦特均系流亡美国的德裔犹太哲人,作为犹太人的经历体验及其对犹太人问题的关注,构成了二者学术思考的理论起点和重要方面。但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时代背景因素并没有拉近二者的思想距离:施特劳斯将目光瞄向前现代的中古犹太思想和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试图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人来找寻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万能密钥;阿伦特则将目光放到当下,试图通过对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影响要素和相关事例的哲学反思得出对20世纪政治现象,尤其是极权主义的本质、原因及其危害的根本性把握。为何二者起点相同,终点迥异呢?本文通过施特劳斯和阿伦特对犹太人问题,极权主义的起源以及思想内在旨趣等三个方面差异的对勘来理解两位犹太政治哲人理论歧见的原因及其视点高下。  相似文献   
5.
高山奎 《东方论坛》2011,(2):105-111
"作者死了"和"抬头阅读"等的提出标志着当代解释学对读者至上观念的强调已经达到极致。从城邦与哲学永恒冲突的观念出发,施特劳斯提出了"隶属性"的贴近阅读原则,试图达到像古典哲人理解自己那样去理解他们,这有力对抗了当代解释学对读者"生产性"功能的过度强调,使"如何理解过去的文本"再度成为一个问题。在施特劳斯看来,文本并非如当代解释学所认为的只有一种意义,而是同时包含字面意义和隐微寓意两种意义。为了保护哲人免遭迫害、为了保护政治责任和道德基础不被颠覆,过往的伟大哲人往往采取隐微的写作技艺,即向多数俗众传播无害的正统说辞,向少数智慧读者教诲无畏的真理言辞。因此,一部外传作品在施特劳斯那里绝非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研究施特劳斯的隐微写作和双重教诲学说,对勘施特劳斯与当代解释学诸家的理论歧见,对于推进解释学基本问题的深度思考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舍勒把天主教道德的传统和现象学立场有机结合,在批判康德形式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创建了一门绝对的并且情感的伦理学,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伦理学致思理路。通过对价值客观化和绝对化的描述,舍勒割断了价值存在与人种的心理物理组织实存的内在关联,力图从价值偏好结构的历史嬗变解读价值评估的历史可变性和民族、种族的差异性。所以梳理舍勒对价值相对主义的全面审理,研究其为改善其时代人的道德状况而做出的理论尝试,这对我国现代性研究的深入和道德理论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时代相比,我们身处在一个技术的时代,一个技术的意识形态弥漫横行的时代。要了解现代技术的本质及其风险,我们首先要了解技术的由所从来,而这一点与科学的古今嬗变脱不开关系。在哲人海德格尔看来,古今科学观在标准(严格性、精确性),对象(自然观)和运作方式上存在着绝然的分野。这种分野直接导致现代技术(作为订造着的解蔽)与古代技艺(自身涌现的解蔽)存在重大不同。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作为促逼的解蔽,不仅将自然作为可计算的能量之源,而且对人的自然进行促逼和订造,从而导致了现代人受到技术的宰制和霸占性主导。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属加种差式定义方式,而是试图通过概念流转呈现实事的现身方式。不过,应该看到,海德格尔的追问限囿在形而上学层面,缺少必要的政治哲学和资本分析的眼光。借助现代国家、资本和现代技术复杂关联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技术的发生及其可能风险,这为我们的自我救渡提供了必要的思之准备。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投身纳粹政治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国家社会主义之间本质上的共通性,如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对向死而在之自由决断的过度强调、对特定历史时刻的高调吁请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跳出私人性偶然事件的琐碎纠缠,将海德格尔的政治失足视为普遍性的哲学与政治永恒冲突的现代样板。从这个角度切入,海德格尔失足的深层原因就表现为他不懂得政治较之哲学的不完善性,忽略了哲学与政治两种生活方式的根本区别,遗忘了哲人公开表达的审慎美德,从而犯下了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哲学理想的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9.
柄谷行人的《哲学的起源》以交换样式为视角来理解前近代社会构成体的历史,从而认定伊奥尼亚的建城原则来自城邦诸个体间的契约和同意。在柄氏看来,伊奥尼亚社会之所以如此超前和逾越常规,缘于移民的属性使得个体之间的关系自由而平等,正是这种无支配的Isonomia土壤使得伊奥尼亚哲学得以萌生,哲学开始发端。以伊奥尼亚的社会结构和致思取向为原点,柄谷行人认为古希腊哲学的内部包含亚里士多德与伊奥尼亚、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双重对立,正是借由毕达哥拉斯的思想中介,可贵的自然哲学探索开始转向唯理论哲学,并在基督教的佑助下彻底掩盖伊奥尼亚的思想锋芒。柄谷行人的作品文笔晓畅,逻辑一贯,深入浅出,然而,就其根底而言,它不过是在尼采的柏拉图主义批判和近代美国式自由民主制信仰的预设前提下,借助修正后的马克思主义框架粗暴解构古希腊哲学的尝试,其外在于哲学逻辑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和缺乏文本依据的呓语意淫,与其说是来自灵感的爆发,不如说是无原则底线的错置想象。  相似文献   
10.
洛维特和施特劳斯同处于尼采思想大行其道的20世纪德国,纳粹极权主义政治迫害和犹太裔德国人的身份窘境构成了二者学术思考的理论出发点。然而,由于二者对犹太人身份、犹太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差别,导致两位哲学家对虚无主义的思考路向和判断结果的明显差异。洛维特拒绝犹太人身份和律法传统,试图从基督教救赎史学的角度来考察19世纪德国精神史的内生性反叛和逻辑演进;施特劳斯则从犹太人问题切入,试图借助中古犹太律法资源及其摹本——柏拉图学说来找寻现代性走火入魔的病根。因此,二者在思想起点(基督教资源与犹太律法资源)、致思路径(历史哲学与政治思想史)、考察重点(检审19世纪精神史与重启17世纪古今之争)、理论归宿(古希腊晚期哲学与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在对虚无主义的审视上,二者的思想史研究对我们理解20世纪政治事件和精神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