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五卅”运动是1924—1927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大革命高潮的起点,直接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是1925年上海日本纱厂四万多工人的二月大罢工。这次大罢工,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更加汹涌澎湃,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上海工人阶级经过这次大罢工的总演习,加强了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决心和勇气,锻炼了自己的战斗能力,为“五卅”运动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新掠夺,中国成了帝国主义新掠夺的主要对象和掠夺中互相矛盾的焦点。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策动了中国各派封建军阀进行连绵不断的混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新技术不仅在改变着高校课堂的教学形态,更是在改造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与人们的认知结构,这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全新的机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发挥新媒体新技术提供的延展时空优势,同时也要基于宏大的理论视野和强大的教学能力去把握、超越它,化解其带来的新教学问题,防范其对教学的异化.坚持政治站位与人文价值优先原则,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团队教学能力,积极地推进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是推进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1961年第2期《学术月刊》上,我们曾粗浅地论述了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问题。稍后又较具体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上海工人阶级的状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初在上海工人中的传播。不久,我们读到了(?)立岭、何长风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专论,最近又读到荣天琳同志的新作。这些文章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教益,但也引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在总的论断上我们仍持原见,本文只想就几个主要分歧点或前文语焉未详之处,再度阐述些不成熟的见解,提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逻辑的必然产物,是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自觉。它的提出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七十年物质文明充分发展与中国现代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的基础之上,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何国家的工人阶级,在其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阶段。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论述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时,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就我们所见,主要有:第一,认为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壮大和从自发斗争过渡到自觉斗争的时期。第二,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是在革命的知识分子在工人群众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之后开始的。第三,认为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为自为的阶级。第四,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地由自在的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可见,讨论这个问题并取得一致的认识,是有很大意义的。它将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及地方)工人运动史的研究,科学地总结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历史规律;有助于中共党史的研究,正确地阐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认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重大意义。由于对全国的情况了解不多,因此本文只能在总的方面从全国情况出发,而以上海工人阶级成长发展的历史为重点,就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问题,谈谈自己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人阶級是在十九世紀后半期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最先出現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級。中国工人阶级从它产生开始就参加了各种反对他們的压迫者和剝削者的政治的和經济的斗爭,但是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們的斗爭还是自发的。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运动的分期問題,就是指中国近代工人阶級从产生开始到五四运动为止的自发斗爭的历史,应如何再細分若干阶段、若干时期的問題。为什么要进行分期?如何来进行分期?可以划分几个时期? 我們将在本文中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这些看法本身是否恰当,都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